|
當年,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沙,現在他的兒子焦躍進帶領杞縣人民致富,想方設法使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被杞縣百姓譽爲“真像他父親焦裕祿”。昨天,來津參加南開區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英模事蹟報告會的焦躍進告訴記者:“雖然時代不一樣了,條件、環境及人的素質都不一樣、帶領羣衆致富的方法也不一樣了,但我始終認爲,父親當年那種深入基層、關心羣衆的作風不能變。”
當年父親去世的時候,焦躍進還只是個5歲的孩子,對於父親沒有什麼完整的印象,但在長大以後的工作中,父親對焦躍進的一生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焦躍進曾在蘭考鄉下做過生產隊長,也就是在那裏,他深刻感受到了父親與蘭考人民深厚的感情。焦躍進說,父親關心羣衆,深入羣衆,帶領羣衆與自然災害做鬥爭,爲蘭考人民辦了很多好事,實事,贏得了百姓的愛戴,百姓忘不了他。同時,蘭考人民、杞縣人民也對我寄予厚望,我也要像父親那樣,踏踏實實地爲羣衆做一些事情。他說,父親對我來說既是一種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種壓力和動力。這種壓力對我是一種鞭策,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無論在任何工作崗位上,父親的革命精神,始終激勵我奮發圖強,努力工作,絲毫不敢懈怠。我絕不能給他老人家臉上抹黑。
焦躍進說,時代不一樣了,爲百姓服務的方式也不一樣了,但服務的對象和目的都是一樣的。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爲“大蒜書記”的焦躍進,一提起杞縣產的大蒜就滔滔不絕:“杞縣是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結構調整搞了好幾年,農民就是增產不增收,但杞縣特有的氣候和土質,使所產的大蒜具有個大、皮白、不散頭、耐儲藏、味辛辣、含硒元素高等特點,很有市場潛力。我們決定實施“大蒜帶動”戰略,把發展蒜業作爲強縣富民的重大舉措。現在,杞縣大蒜種植面積發展到45萬畝,產量達到50萬噸,有30多萬人從事大蒜的種植、加工、儲藏等行業,杞縣已成爲全國第二大大蒜產地。杞縣還建成了蒜粉、蒜片、蒜粒加工等企業,逐步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杞縣大蒜產品已賣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採訪即將結束的時候,焦躍進對記者說,“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最根本的就是時刻把羣衆的利益放在心上,把羣衆關心的事情辦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