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領天津教育高標準均衡化發展
編者按
這些年是天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好時期,是改革開放步子最快的時期,是城市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是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社會和諧,其中一條最爲重要的標誌就是:教育興旺、天津興旺。
教育關係着經濟發展,教育關係着社會進步。同樣,教育關係着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關係着社會和諧。實踐證明,天津這些年重視教育不是心血來潮,支持教育不是空穴來風,這是戰略性的、前瞻性的,也是自覺性的。從扶貧支教,從怎樣支持教育都不爲過,從建一批南開、耀華,從教育興旺、天津興旺的總體指導思想;從幹羣衆迫切需要解決的事,幹大多數羣衆受益的事,幹長遠起作用的事。這正是天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
今年3月6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參加天津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諄諄教誨說:“教育就是一個城市和地區的未來。一個有遠見的領導,就應該把精力、物力、財力放在教育上。”“這些年,天津的亮點很多,有許多事情做得很不錯,比如教育衛生、社區建設、危陋平房改造等。這些工作,都關係到羣衆的切身利益,是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具體體現。”
在市委八屆七次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立昌這樣指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提高人的素質,抓好人的素質這個核心。經濟發展高水平,文化發展高品位,人的發展高素質,是構成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整體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在“教育興旺,天津興旺”方針指引下,天津的教育一年一變樣,十年大變樣。一片片美麗的校區成爲新的城市景觀,天津的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豐碩的收穫期。教育的發展,猶如強大的助推器,促進了天津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面對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競爭挑戰,新的發展機遇,要實現天津的現代化,應該走什麼樣的路,採取什麼樣的戰略?市委、市政府經過深思熟慮,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本着對天津人民負責、對天津歷史發展負責的態度,果斷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
1993年10月30日,張立昌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響亮地提出了“教育興旺,天津興旺”的時代強音。
199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到1999年完成農村中小學教育佈局結構調整的重大決策,使農村教育面貌煥然一新;1999年,做出了再建一批“南開”、“耀華”式學校,使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的子女能上好學校,使天津的示範性高中建設領先全國;這一年,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發展的“三六八十”階段性目標———
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成普通高校的佈局調整。用6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學佈局調整,保持中小學教育整體水平居全國前列。用8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設成高標準職業教育新體系,形成天津教育的新優勢。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高中階段學校畢業生能夠基本接受高等教育或職前教育,建成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2年,做出了在繼續加強學校硬件建設的同時,更要重視加強軟件建設的決策,推動教育發展走上了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003年做出了創辦世界一流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決策,爲教育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
回顧天津教育10年間所取得的巨大輝煌,我們可以看到,十年前,市委、市政府做出優先發展教育的決策,歷史證明是高瞻遠矚的。在許多地區單純忙於追求GDP增長,教育擺位不高時,天津不盲從,提出“對教育怎麼支持都不爲過”,寧願犧牲一點經濟增長速度,也要先發展教育。由此,天津教育事業躍上三大臺階:1994年,在全國率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0年,在全國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4年,成爲普及高等教育的第三座城市。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與中等發達國家相比,主要指標的綜合實現度達到87%。
在社會發展模式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先發展經濟,積累實力,再發展教育;二是優先發展教育,促進經濟起飛。國運興衰,繫於教育,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走優先發展教育的道路。
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走在了時代的前沿,“教育興旺,天津興旺”廣泛深入人心,成爲人們自覺的追求與社會行動。着眼於經濟發展高水平,文化發展高品位,人的發展高素質的基本定位,天津開啓了以教育現代化推動城市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1994年,農村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的薄弱環節。雖然實現了“普九”,但是學校的佈局還不合理,條件還需進一步改善。先從農村教育抓起,進而推向市區,“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場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農村學校佈局調整戰役從此打響。從1994年到1999年,各級政府共向農村教育投資22.4億元,撤銷薄弱校1300餘所,新建中小學896所,鄉村小學、公辦高中整體改造了一輪,“黑屋子,土臺子,裏面坐着泥孩子”,這句形容農村學校的順口溜兒,從此成爲歷史。“最好的房子是學校”這個幾代農民的願望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現實。
近年來,天津職業教育基本構建起由高水平建設的示範校、高標準建設的骨幹校和標準化建設的規範校組成的職業教育體系基本框架。一大批“天津銀領”走出校園,加入到“中國製造”隊伍之中。本市高職院校2004年新報批的專業中,服務於第一產業的佔0.4%,服務於第二產業的佔39.1%,服務於第三產業的佔60.5%。職業教育逐漸成爲天津教育新的增長點。
社區教育從載體入手,建立起2所社區學院,1所社區性高職學院,980多所社區學校,培訓人員達70多萬人次,初步構建起以社區學院爲龍頭,街道社區學校爲骨幹,居委會社區教學點爲基礎的社區教育網絡。
以“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爲指導,全市學校佈局調整以“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爲標準,以整合全社會教育資源,闖出了一條具有天津特色的高標準均衡化發展之路。
經過幾年拼搏奮鬥,天津已經建成了39所示範性高中,6萬名學子享受到相當於世界發達國家學校水平的優質教育。預計到今年底,全市示範性高中的數量將達到60所左右,全市能夠享受現代化優質教育的高中生將達到75%以上。
綜觀天津教育發展歷程,從始至終貫徹了這樣幾個重要思路。
思路一:抓住中間,帶動兩頭。
“中間”,就是示範性高中建設,主要解決高校擴招帶來的高中瓶頸問題。當時,天津市高中階段入學高潮已經到來,初中畢業生由原來的每年八九萬人猛增到14萬人左右。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嚴重製約了教育的發展。
“兩頭”,一頭帶動了規範化學校、模範小學、村級小學和示範幼兒園的建設,在兩年多時間裏,投資4.1億元建設了268所規範校,學前教育形成了以骨幹幼兒園爲主的服務社區的教育網絡,接受教育的對象從3—6歲延伸到0—6歲。另一頭拉動了普通本科學校、高職院校和成人高校的發展。目前,本市高等教育已形成2所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6—7所具有相當綜合實力的本科教育與科研並重的多科性大學、10所左右各具特色的以本科教育爲主的單科性院校的普通高等教育體系;職業教育已發展成中職和高職緊密銜接的格局,建成了22所高職校和182所中職校(含技校)的高標準職教體系。
思路二:高標準均衡化。
以示範性高中建設走高標準均衡化發展之路爲標誌,天津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瞄準國內領先、世界一流,追求教育發展高水平,人才培養高質量,實現了70%學生享受優質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2%,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民羣衆希望子女上好學校、受好教育的願望。
思路三:軟件硬件一起上水平。
全市教育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建成了全國省級惟一的教育科研寬帶骨幹網,850個單位與專網實現直接聯通,中小學實現了“校校通”,計算教室裝備計算機12萬臺,學校生機比指標提前完成了天津教育的“十五”規劃。與此同時,啓動中小學教師“三六七四”提升學歷計劃和“百、千、萬”骨幹教師培養工程,有力提升了本市教師的水平,中小學骨幹教師梯隊逐漸形成。目前,本市中小學有特級教師近500名,市級骨幹教師400餘名,區縣級骨幹教師2000名,校級骨幹教師2萬名。
思路四: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天津始終注意城鄉間均衡協調發展,時刻關注弱勢羣體、經濟困難家庭子女平等享受優質教育的問題。農村教育形成了保工資、保運轉、保發展的良性機制。先後實施了村級小學建設工程、農村教學裝備升級工程、骨幹教師培訓工程和信息技術推廣工程,使本市農村教育在更高的平臺上有了更新的發展。與此同時,本市的盲人學校、聾啞學校都按示範性高中標準進行建設,智障教育按規範校建設,對特教學生實行“三免一補”,讓他們享受到高於一般孩子的教育;職業教育減免困難學生學雜費達611萬元;採取多項措施保證農民工子女入學就讀,所有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收費等各方面與本市居民子女同等對待;各高校都建立起以國家助學貸款爲主體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一大批經濟困難生通過獎學金、勤工助學、特困補助、學費減免等各種形式的資助措施順利完成學業。
今年,本市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着力推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統籌協調發展,營造公民平等受教育的良好環境,積極構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學習型社會,形成“人人有學習之機,處處有學習之所,時時有學習之人”的終身教育新格局,在實施“三步走”戰略的進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實力增強、城市地位提升和社會和諧進步。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人的發展的靈魂工程。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戰略地位。教育的興旺,有力地承載起天津的興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