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領導決策信息》第8期文章《2006全國“兩會”七問》,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將於近期開幕,剛剛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即《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將是今年“兩會”最引人關注的一個話題。這些都將是“兩會”代表和委員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七個方面的問題亟待代表和委員們認真討論和解答。文章全文如下:
《領導決策信息》首席時政分析員
-連續三個“一號文件”表明黨解決“三農”問題戰略思想的全面深化
-連續三個“一號文件”表明中央對徹底解決“三農”問題下了最堅定的決心
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將分別於200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的第一年,“兩會”將審議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此,中央政治局已於2月21日召開會議討論規劃綱要的草案稿。除這一具體議程之外,作爲一年一度我國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剛剛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即《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將是今年“兩會”最引人關注的一個話題。新農村建設從何處破題?怎樣紮實推進?如何避免盲目攀比急於求成?這些都將是“兩會”代表和委員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而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亟待代表和委員們認真討論和解答。
一問“兩會”:新農村建設錢從哪裏來?
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錢從哪裏來。專家指出,建設新農村,首要的問題是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格局,具體來說就是要進一步提高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和財政用於農業基本建設的投資在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中的比重。同時,新農村建設還需要從多種渠道向社會籌集資金,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局面。
實踐:2006年黑龍江省計劃安排農業方面資金44.9億元,增幅爲38.6%。江蘇省財政今年對“三農”的投入將增加30億元以上,各級財政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土地出讓平均純收益15%用於農業土地開發。
二問“兩會”:如何讓鄉村建設規劃先行?
問題:中國農業大學2005年對中部地區34個、西部地區17個和東部地區23個行政村農村居民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現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沒有做規劃的村莊佔到總調查數的99%。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須規劃先行,這已成爲共識。專家指出,在新村鎮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要尊重農民意願,在國家、社會力量的支持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二是要根據當地的文化傳統等,做一個長期規劃,在規劃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實踐:湖北省政府明確提出,各縣(市、區)政府要抓緊制訂村莊環境整治和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堅決防止和杜絕無序建設和亂佔地,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不準填湖(塘)、毀林,不得破壞田園風光;加強宅基地的規劃與管理,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實用美觀、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2006年2月5日召開的武漢市政府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一條鐵律:建設新農村,一律不許舉新債,如造成新的農民負擔,要追究責任。要列入試點村灣的,必須經過把關審覈,防止不具備條件一哄而上。
三問“兩會”:如何解決好農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六成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的廁所;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2:1,九成左右農民是無保障的自費醫療羣體。2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以解決好農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着力點,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關心農村困難羣衆生活,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社會建設和管理。
實踐:福建省2006年1號文件《關於認真做好2006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解決就醫、上學、就業、飲水難、資金五大難題。甘肅省今年用於基礎教育的資金將達13億元,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全免。河南省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將由25個擴大到65個,人均財政補貼標準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蓋人數佔全省農民的一半以上。
四問“兩會”:如何防止新農村建設變成單純的農村環境建設?
問題:“十一五”規劃《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要全面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個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潔”這4個字,要防止把新農村建設變成單純的農村環境建設。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有關專家指出,新農村建設的具體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明顯改變村容村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
實踐:安徽省已經提出,要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在全省開展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通過培育特色經濟、推進人居環境建設、發展公共事業、加強基礎設施和組織建設等措施,達到“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倡導新風尚,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健全新機制”的目標。廣東省《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中確定了全省“十一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十大目標,包括:到2010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達2000萬人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人口達90%以上;到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6200元以上等。
五問“兩會”:城市政府工作重心如何向農村轉移?
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不是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分割開來,更不是要把新農村建設與推進城鎮化對立起來,而是要使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需要強調的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不僅僅是城市政府工作中心向農村的延伸,而是整個工作重心、職能設置、資金投入等的全面轉移。要以城鄉統籌爲核心,以新農村爲重點,對城市政府功能進行再造和升級。
實踐:目前,北京市已建立起了城鄉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市長直接抓統籌,市級各職能部門把工作範圍和重點向農村延伸,城鄉統籌的合力初步形成。在財政資金投入向農村傾斜方面,北京市已經明確提出市政府建設資金中,用於郊區的比例不低於50%,重點投入郊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區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上海市也把城市發展的重心從中心城區擴大至整個郊區。今年將積極推進“三個集中”,加快郊區城鎮建設,加快新市鎮開發建設,加強中心村改造建設,逐步形成由1箇中心城、9個新城、60個左右新市鎮和600個左右中心村構成的城鎮體系。2010年郊區城市化率達到75%左右。
六問“兩會”:如何培育新農民?
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當作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爲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按照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標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爲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培訓,要將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同時,還必須認真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紮實做好農村文化工作,使農村的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同步推進。
實踐:從2006年起,新疆將在全疆200萬戶農牧民中開展大規模的致富技能培訓,每年實現轉移非農產業培訓30萬人,轉移城鎮就業人員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培訓3萬人。河南省將啓動實施全省農村文化建設年活動,爲農民辦好十件實事,將新建縣、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分中心和基層網點100個,逐步建成覆蓋全省農村的基層網絡,爭取到2010年,實現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標。
七問“兩會”:如何讓新農村建設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問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如何讓新農村建設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專家強調,要形成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引導各部門把工作重心逐步地轉向農村,把掌握的資源更多地投向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引導和組織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知名人士、志願者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三是激發廣大農民羣衆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國家財政要通過直接補助資金、補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工投勞。
實踐:……(我們期待着)
相關鏈接1:
專家解讀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解讀2006年“一號文件”,提出新農村建設“五個五”:
●五句話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五個方面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第一是經濟建設,第二是農村的政治建設,第三是文化建設,第四是社會建設,第五是農村基層的黨的組織建設
●五個堅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爲中心;堅持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不動搖;堅持以人爲本,着力解決農民羣衆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羣衆的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五要五不要要講究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協商,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五個目標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
相關鏈接2:
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8個“一號文件”
| 1982年1月1日\ |
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或大包乾“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1982年“一號文件”與之後的連續4箇中央關於農村政策的“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爲專用名詞—— “五個一號文件”。 |
| 1983年1月\ |
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佈。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
| 1984年1月1日\ |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週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 |
| 1985年1月\ |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採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 |
| 1986年1月1日\ |
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 |
| 2004年1月\ |
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成爲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一號文件”。 |
| 2005年1月30日\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一號文件”公佈。文件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 |
| 2006年2月21日\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第八個“一號文件”正式公佈。文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