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從醫56年的73歲老人,用一把手術刀拯救了數千個生命,自己卻因積勞成疾、身患絕症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在與病魔的抗爭中,還念念不忘那些預約手術的病人。他就是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外一科主任華益慰。
華益慰:我這一輩子做醫生,就想當個好醫生,做一個能給病人解決痛苦,受病人信任的醫生,這就是最幸福的事。
記者:華益慰曾爲數千名患者成功地實施了手術,2005年7月25號,他就在這臺手術檯上完成了他平生的最後一例手術,那位叫楊華的患者,至今還記得華主任爲她做手術時的情景。
患者楊華:華主任就站在門口,衝我點點頭,他特別有專家的風度,又和藹可親,讓你心裏頭馬上就有一種安全感。
2個小時後,一臺複雜的甲狀腺腫物切除手術成功完成了。但楊華哪裏知道,此時的華主任已被高度懷疑得了“胃癌”。
患者楊華:我聽醫生說,你可能是華主任最後一個病人了,我一聽,我這腦子嗡一下子,我不相信,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令楊華更沒想到的是,手術當天原本是給華益慰做胃鏡的日子,而他卻來到手術室,直到爲楊華做完手術,才拖着疲憊的身體去做檢查。第二天,華益慰被送進病房,8天后,癌細胞已擴散的胃被全部切除。
患者王宏敏:這人的病能互相交替就好了,乾脆讓我替華主任得病。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外一科護士長章曉莉:華主任經常跟我們講,作爲一個醫生,不管你的業務水平有多高,你一定要去幫助別人,去救死扶傷,而且他面對病人的時候,用他一種特有的微笑去跟病人溝通,贏得了病人對他的信任。
讓我們來看一組3年前拍攝的華益慰查房時的鏡頭。
華益慰:後天咱們就準備手術了,把這個治療上的事情都交給我們多考慮,您自己就配合,手術後提醒您傷口要有點疼,自己能活動的地方,胳膊腿能動的地方就動,在牀上多翻身。
他對病人的關愛,還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爲病人聽診,他先把聽診器在自己的手裏焐熱了;給病人手術,他會提前來到手術室,幫助擺體位,做最後的準備;每次手術結束,他都和護士一起把病人擡上車,送回病房;病人醒來時,他總是在第一時間站在病人牀邊,查看術後情況,詢問病人感覺。這些在別人看來不起眼的小事兒,他堅持了幾十年。在人們的印象裏,華益慰的臉上始終洋溢着燦爛的笑容,而現在躺在病牀上的他,面對絡繹不絕前來探望的患者,卻因再不能親手爲患者解除病痛而傷心動容。
北京軍區總醫院院長程齊波:華益慰主任啊,不僅醫德高尚,而且技術水平也好,所以他的手術多,在我們全院是出了名的,退休以後每年還要做上百例的手術,據我們查證,有95%的都是點名手術,所以在病人眼裏,華主任的手術好,把命交給他,心裏踏實。
華益慰沒有發生過醫療差錯,並不是不承擔醫療風險,只要能救患者的命,再大的風險也無所畏懼。他堅持每做一例手術前,都認真瞭解病情,熟悉病歷,複習術式,從不盲目行事,使他的手術刀刀下留情、刀下有情,幾十年盛名不衰。華益慰在醫術上精益求精,他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早期乳腺癌保乳術,發明的乳腺癌“小切口、大放療”的臨牀技術被廣泛推廣。他參與編著的《手術學全集》曾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華益慰:我這一輩子做醫生,就想當個好醫生,做一個能給病人解決痛苦,受病人信任的醫生,這就是最幸福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