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學者張仲
中國人應該理性對待各種各樣的“洋節”。在準備參加之前,有必要弄清楚這個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不清楚,實在沒有什麼必要湊熱鬧。當然,年輕人如果覺得過“洋節”可以尋找快樂也可以參與,但是要適可而止,量力而爲,如果因爲過節而讓自己的經濟捉襟見肘,那麼這個節還不如不過。此外,還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可以少參加或不參加。因爲過節是一筆不小的花費,還沒有賺錢能力的學生如果硬要拿着父母的辛苦錢去湊熱鬧,實在說不過去。
社會學者張凱
中國人過聖誕節、情人節,與外國人跟着過端午節、春節是一個道理——給自己的快樂找一個理由。找個機會三五好友聚會、談天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過節也一樣。千萬不要因爲過節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同樣,也不要因爲擔心“崇洋媚外”而拒絕一些好的、有益的外來信息,因爲現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節日也一樣。在中國人接受“洋節”的同時,外國人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侵擾”,只要接受者掌握好“度”,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