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整體爲歐式風格,外型錯落有致,富有變化

我們以前不在這裏

學生在積水裏尋找快樂
“如果不是紅旗,不知是在美國還是中國”
“師傅,你們這裏哪個地方的建築比較漂亮啊?”當記者乘坐的出租車行駛在安徽省阜陽市的大街上時,記者跟司機攀談起來。
“白宮。”司機回答非常乾脆。
“白宮?哪裏會有‘白宮’啊?”
“潁泉。”
同樣的詢問記者進行了好幾次,選擇的對象也不盡相同,除了出租車司機,還有路邊的攤販、酒店的服務員等。雖然他們的回答並不完全相同,卻也大同小異,即都認爲潁泉區的“白宮”蓋得漂亮。
這究竟是一棟什麼樣的大樓呢?它又是怎樣贏得幾乎是衆口一詞的“漂亮”的呢?
汽車駛出阜陽市區進入105國道北向不幾分鐘,順着司機手指的方向,一個巨大的白色半球形拱頂進入記者的視野,逐漸地,一個龐大的“宮殿”展現在面前,建築整體爲歐式風格,外型錯落有致,富有變化。記者看到,十多米高的牆體柱高貴典雅,在一圈白色圍牆和綠色草坪的映襯下,與整個建築物相比,“巨大的”拱頂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零部件。
據潁泉區委辦公室副主任張西海介紹,這座“歐式風格”的辦公樓是潁泉區的“機關辦公區”,整個辦公區佔地42畝。張西海說:“幾年前,我們從來不敢想有這麼好的辦公條件。”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頗有些自豪。“光土建和外裝修就超過了1500萬,這還不包括內裝修和辦公用品。”安徽省春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阜陽分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我們。記者瞭解到,按照房地產行業的一般規律,內裝修和相關辦公用品的總耗費與主體建設費用大體相當,即也應該在1500萬元左右,這樣推算,不包括土地成本,整個大樓的費用將達到3000萬元,而潁泉區的財政收入纔剛剛達到億元,一棟辦公大樓的建設費用竟然佔了全年財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而全區農民的人均收入也不過兩千多元。“單是正門前近一層樓高的大理石階梯就花費了50萬元。”一位當年曾經參與大樓裝修的青年人告訴我們。
因爲整個建築呈白色,又和美國的“總統府”有些相似,當地的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爲“白宮”。一位在附近賣小商品的大爺給我們指出了一個細節,“別的政府都有國徽,可是這裏從來就沒有掛過。”在廣大羣衆的眼中,國徽就是政府的象徵,一個堂堂的區政府,又建設得這麼“漂亮”,在使用三年多的時間裏卻從來沒有見到國徽的影子,他們感到很困惑。的確,典型的歐式風格,巨大而整齊的草坪,高大華麗的圍牆,又沒有懸掛國徽,“要不是紅旗(即國旗——編者注),真不知道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一位村民半開玩笑地說。
政府“白宮草坪”,學校“破房水坑”
站在“白宮”下,朝105國道另一側看過去,路邊的民房清晰可見,當記者碰到一位劉姓村民並試圖去他家看看的時候,他卻建議記者更應該去看看村裏的小學。
由於當地剛下過一場雨,透過這所學校的大門,記者首先看到的是一窪淤水,淤水足足佔了本來就不大的操場的三分之二,而所謂的操場,只不過是處在教室環繞中的一片空地。當時正是課間,幾個同學在圍着水灣追逐嬉戲,更是有幾個直接蹲下來玩起泥水來。
這個學校磚瓦已經破舊不堪,教室又破又矮,門上的木板已經鬆動脫落,只好從外面再釘上一塊木板;窗戶上也不見玻璃,倒是用一張厚厚的透明度極差的塑料布將窗戶整個遮住。
記者一來到教室,小學生們立刻圍了過來。
記者:“冷不冷啊?”
“冷!”“不過我穿得多。”他們開始活躍起來。教室裏光線昏暗,牆皮已經多處脫落,地面不僅不平而且潮溼,課桌和凳子都已坑坑窪窪,寫字時必須墊着厚一點的東西才能寫字。學生:“我們以前不在這裏的,我們以前在那邊。”他們的手指向了同一個方向——“白宮”的方向。他們還告訴記者,那裏的課桌是新的,黑板也是新的……
“白宮”原址上曾經有一棟小學的事實從張西海副主任那裏得到了印證。但是當記者問現在的小學生在哪裏上學時,張西海卻很自信地告訴記者說他們已經給學生建了合乎標準的新教學樓。難道記者看到的兩百多小學生上課的地方就是“合乎標準的教學樓”?另一位負責宣傳的領導說他只知道附近有一個小學,卻從來沒有去過。
現在承擔一到六年級、兩百多名小學生上課的學校始建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上個世紀90年代,新的學校建好後,這所小學就廢棄不用了。可是當徵地行動將新學校一併徵用後,老師和學生開始“顛沛流離”,先是租用附近的一家單位的房間上課,後來由於資金等原因,不得不再次回到已經廢棄的學校裏。
教學條件落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可是每天他們要幾次穿過門前的105國道,更是讓人爲他們的生命安全擔憂。我們看到,爲了保證學生的安全,雖然當地交管部門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比如在校門口正前方的一段公路上印有斑馬線;離學校20米左右的公路兩側也都掛有“前方進入小學校區,關愛學生、減速慢行”的標語。但是據記者觀察,105國道上車流量非常大,不時有大型車輛飛馳而過,不太醒目的提示牌對於時刻需要關注路況的司機來說並不容易看到,因此在經過提示牌時很少見到車輛減速的情況,顯而易見,這些保護措施很難起到保障學生安全的作用。“每次上學放學,我們都要站在路邊等好久,等到車少時纔敢過,每次都很害怕。”一位學生心有餘悸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