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2006、2005、2004、2003
2007年北京、上海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1月28日在天津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天津市市長 戴相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工作回顧
2006年,是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天津市委的領導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深入貫徹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緊緊依靠全市各族人民,紮實推進“三步走”戰略和五大戰略舉措,圓滿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年度任務,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2006年,是我市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3月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把“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5月26日,國務院頒發了《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同時批准濱海新區爲全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7月27日,國務院批覆同意修編後天津市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天津的城市定位。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爲天津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開闢了廣闊發展前景。
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4337.7億元,增長14.4%,實現了經濟總量提前4年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000美元。全市財政收入925.6億元,增長27.6%,當年增收200億元。財政支出654.2億元,增長2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50億元,增長2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3%和10.3%。城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第一產業增加值11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2485.8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1732.9億元,增長11%。工業繼續成爲拉動全市經濟的重要力量。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527.7億元,增長25.3%,實現利潤690.9億元,增長31.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4.3%,佔全市工業的31.8%。工業節能、節水保持全國先進水平。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扶持的32個項目進展順利。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2項。專利申請1.3萬件,增長14%,其中發明專利佔38%。新技術產業園區孵化帶動作用增強。信息化綜合指標居全國前列。商品購銷總額1.3萬億元,增長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7億元,增長14%。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6839億元和5416億元,增長12.2%和14.2%。不良貸款率降到5.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局。糧食產量創5年來最好水平。區縣開發區生產總值增長17.8%,工業園區銷售收入增長45%,稅收分別增長29.4%和40%。我市被列爲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城市,在“三鎮兩村”實行以宅基地換房試點,開工建設農民住宅186萬平方米。農村城市化率達到49.2%,提高2.7個百分點。區縣經濟不斷壯大。
(二)推進濱海新區進一步開發開放,建設熱潮正在興起
我們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和有關文件,制定了濱海新區“十一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編審了產業功能區發展規劃,編制上報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內面積最大的東疆保稅港區,在稅收、外匯、海關等方面將實行特殊政策。國家外匯局批覆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開始啓動。全國第一隻大型產業投資基金----總量爲200億元、首期募集60.8億元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已經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揭牌運營。100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全國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北疆電廠一期工程開始建設,空客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落戶天津。與國家有關部委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央企業集團,簽訂了10多個長遠合作協議。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等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項目啓動。爲外省市提供服務的響螺灣商務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工。主動走訪周邊省市,加強了區域間交流與合作。
新區生產總值1960.5億元,增長20.2%,財政收入380億元.增長31.7%。開發區、保稅區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天津港貨物吞吐量2.5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595萬標準箱。黃萬鐵路建成投入使用,開闢了西煤東運新通道。濱海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276.7萬人次,增長26.1%。
(三)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市屬國有企業改制完成240家,改制面達到84.6%。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全面完成清產覈資工作。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和淨資產分別增長10%和8%。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企業直接融資118億元。天津產權交易中心交易額增長8.5%。個體私營經濟佔全市的比重24.5%。全市工商企業總資產20343億元,淨資產7730億元,分別增長16.8%和14%。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外貿進出口總額645.7億美元,增長2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出口總額的46%。實際直接利用外資41.3億美元,增長24.1%。吸引內資432億元,增長27%。大通關建設成效明顯,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運行良好。天津口岸進出口總值突破1000億美元,增長24.4%,居全國第四位。天津海關稅收562億元,躍居全國第二位。天津被國家批准爲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成功舉辦了中日韓十城市市長聯席會等大型活動,天津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環境質量明顯改觀
依據《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編制了近期建設規劃。着手編制11個新城和30箇中心鎮規劃。“兩港兩路”建設順利推進。天津港25萬噸級深水航道一期和30萬噸級原油碼頭護岸工程全部竣工。11.6萬平方米的濱海國際機場航站樓主體鋼結構封頂,飛行區工程完工。京津城際鐵路客運專線徵地、拆遷和路基工程基本完成。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線工程量完成70%。京滬高速公路天津段正線竣工通車。市區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快速路通車新增40公里,累計160公里。地鐵一號線試運營。海河綜合開發步伐加快。海河東路、西路基本貫通,對64座歷史風貌建築進行了整修,岸線景觀帶初步顯現。城市環境建設獲重大突破。環保總局授予我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生態市規劃綱要通過國家論證。全長248公里的城市防洪堤工程全面建成。新增綠地2171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環境空氣質量二級及以上天數達到305天,是我市環境監測以來最好水平。
(五)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切實抓好增加羣衆收入、改善生活環境、提高文化品位新三件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42元,分別增加1644元和740元。新增就業29萬人,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3萬人。增加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了最低工資、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優撫救濟金標準。改革了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建立了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了5條住房保障線,有5.3萬戶居民受益。綜合整修舊樓區774萬平方米,累計3891萬平方米。完成了35萬戶居民媒制氣轉換天然氣工程,結束了我市民用媒制氣的歷史。建成了一批標準化菜市場、社區商業網點和農村連鎖超市、便利店。改善城鄉居民生活20件實事圓滿完成。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用於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增長26.5%,佔預算支出34.9%。教育水平繼續保持全國前列。與教育部共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啓動。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有70萬學生受益。安定醫院等新建、改擴建項目啓動。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累計完成72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到9個區縣。城市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婦幼保健、預防出生缺陷等工作居全國前列。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創作了一批文化精品。中華劇院、少兒圖書館等投入使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社會科學、文物保護、圖書、檔案等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我市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創歷史最好成績。人口出生率7.67‰,人口自然增長率1.6‰,低於國家下達的指標。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取得新進展。交通、消防、生產安全管理各項指標均控制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未發生特大事故。平安天津建設成效明顯。社會治安狀況繼續保持全國最好地區之一。
(六)不斷加強政府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行政效能得到提高
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自覺接受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和工作監督,及時聽取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各類建議、提案全部辦復。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廣泛聽取市民的意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了應急管理機制。制定政府規章11項,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草案9項。行政許可服務中心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面向社會和家庭的各種服務網絡繼續擴大和完善。建設並啓用信訪接待和行政複議中心,妥善處理了一批重大信訪問題。廉政建設、行政監察和督辦工作成效明顯。民族、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取得新成績。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不斷加強,軍政軍民團結更加鞏固。
各位代表,回顧去年的工作,所有成績的取得,都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各級幹部和廣大人民羣衆辛勤努力的結果,得益於多年來奠定的堅實基礎,得益於中央各部門給予的多方面指導和幫助,得益於各兄弟省市、駐津單位的大力支持。在這裏,我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駐津部隊,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天津建設的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經濟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業發展水平和比重較低,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緩慢。經濟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統籌城鄉發展工作需要繼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任務艱鉅。就業和再就業壓力比較大,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還不夠高。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存在薄弱環節。政府職能轉變相對滯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甚至腐敗現象依然存在。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