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哥哥,遛彎去啊?”
“對,遛遛,連把信箱的鎖頭收拾收拾。”對方這才注意到王大爺的手裏還提着一個工具箱。
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就是新中國第一屆全國勞動模範王世林,1950年-1952年連續三年的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退休15年了,老人依然忘不了自己是維修工人出身,不管是自家的還是鄰家的,單位的還是小區的,但凡幫得上忙的事,好管“閒事”的他都盡心盡力地去做。
時代勞動者
引領新生活
81歲王世林老人畢業於天津市師範學校,在當年也算是百裏挑一的高材生,受進步思潮的影響,1940年就加入了共產黨,成爲一名地下工作者。受組織委派,他在22歲的時候進入天津恆源紡織廠工作,向工人同胞宣講黨的政策綱領。
進廠的時候王大爺的身份就是一名普通的學徒工,被分配在廠內的修理科工作,學生出身的他,能念四書五經,通曉天文地理、數學幾何,可從來沒有拿過改錐、鉗子,更沒見過那填滿車間大大小小的機器。於是,從進廠的第一天開始,他就給自己規定上班早到一小時,打掃衛生、通風倒水,把正式開工前的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進廠最初的一個月,他堅持利用開工前的這段時間,向工友門請教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僅僅一個月的時間,他就從一個連工具都認不全的“娃娃工”,過渡爲一個能夠玩轉所有機器的熟練工。
解放以後,王大爺服從政府安排,依然留在恆源紡織廠工作,起初還是做普通工人的工作,後來又被安排至工會崗位,“發展生產,幫助工人同胞維權,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內容。
即便是負責工會工作後,王大爺仍舊很少呆在自己的辦公室,成天穿梭於各個車間,大到工作環境、生產進度,小到興趣愛好、食堂飲食,分內的分外的都被他認認真真地記錄在自己的工作筆記上。
紡織廠最爲艱苦的部門就是紡紗車間,爲了保證產品的質量,車間必須保持恆定的溫度,不允許有任何的通風換氣設備,所有機器同時運轉的時候,即便是在冬天,車間內的溫度也有三十八九攝氏度,到夏天能夠接近五十攝氏度!
“天天在這環境下幹活,你說誰受得了啊?”連續幾個月紮在紡紗車間,和每一個工友談心,王大爺採集製作了詳盡的工作日記,摸清了每一個車間、班組的情況,制定出了合理的改革方案,上報廠方並獲得批准——安置冰塊、打製深井、實行輪班制,一方面通過物理降溫的方法降低車間內的溫度,一方面安排工人進行輪班,減少在車間內的工作時間。
在王世林的帶領下,恆源紡織廠在本市最先建立起了營養食堂、工人俱樂部、工人圖書館和工人劇團,考慮到育齡女工的實際情況,還在工廠內建起了保育院,配備專門的保育員,並建議領導安排“孩媽媽”們到勞動強度相對較低的崗位上工作。
與此同時,每天午休和下班後的“工廠補習班”活動也開展得熱熱鬧鬧,老人戲言直到此時才“抓起了本專業”,工廠大院、車間空地、食堂餐桌都成了他的課堂。
有了人性化的工作環境,恆源紡織廠的年產量連翻幾番,產品質量也越來越好,工人們沒有忘記是這位年輕的“小王師傅”幫助他們一點點過上了屬於工人自己的好日子。飲水思源,工人們推選王世林爲天津市首屆勞動模範,隨後他又當選全國勞動模範,恆源毛紡廠的工作模式也被當做先進經驗向全市推廣。
1950年9月,24歲的王世林來到中南海蔘加了表彰大會,和他最爲敬仰的毛澤東主席握手合影,同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的觀禮臺上參加了建國一週年的觀禮活動,“真是人山人海啊,焰火從四面八方騰空而起,歡樂的笑聲響徹整個廣場……”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說那次經歷是自己一輩子最榮耀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