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天津 > 都市新聞 正文
關鍵詞:
 
最新新聞排行
· 白化嶺同志逝世
· 白化嶺同志生平
· 外交部長王毅同韓國外長趙兌烈在北京舉行會談
· 加沙局勢新進展:以色列『切蛋糕』式打拉法
· 教育部擬設9所本科高校 其中2所學院更名為大學
· Z2線濱寧區間左線隧道貫通與B1線並網
· 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有何作用?聽聽專家怎麼說
· 北辰區推動『三新』做實『三量』:引育並重 煥新跑出『加速度』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臺灣地區參加今年世衛大會
· 『移動教室』進校園!2024年全國低碳日天津主場活動舉行
 

尋訪津門曲藝名家 劉立福:藝無止境 知足常樂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8-12 09:58
 

 

  【劉立福】

  現年83歲的劉立福先生,是目前天津健在的、爲數不多的評書表演藝術家之一。他1924年生於天津,自幼在評書大家陳士和、父親劉健英的薰陶下,癡心於評書《聊齋志異》。在他24歲的時候,正式拜師說評書,繼承陳士和與劉健英的表演風格。這一說,就是六十餘年。一甲子的時光,將一個青年演員變爲了耄耋老人,而不變的,則是他對評書藝術的無盡熱愛。陳派評書以《聊齋志異》題材見長,又借鑑了京劇的表演藝術,用生、旦、淨、醜來區分角色,刻畫人物,講究說、白、做、學、評。正是這些獨到之處,吸引了衆多的聽衆。儘管劉先生近年很少登臺演出,但在去年年底的“津門曲薈”和“評書藝術進校園”活動中,劉先生仍爲廣大觀衆和學子們進行了表演,反響很強烈,大家又欣賞到了久違的老藝術家的精彩表演。

  【評書】

  評書流行於北京以及北方廣大地區。相傳它形成於清代初年,第一代評書藝人爲王鴻興,所傳弟子有“三臣”“五亮”。“三臣”是指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三人;“五亮”不詳。後來,評書藝術不斷提高,逐漸流傳到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自清末以來,產生了潘誠立、王傑魁、陳士和等影響較大的著名演員。

  不諳世事,難說評書

  雖然劉立福先生自幼就喜歡評書,父親又是知名的評書演員,但最初,他並沒有刻意去學習評書表演。起初他一直讀書,15歲時家道中落,家裏便送他到金店做了學徒。沒多長時間,他就可以站在櫃檯收金貨了。那時他在業餘時間經常去看陳士和與父親的表演。當時叫座的評書表演,一天下來能分不少錢,這對於承擔生活壓力的劉立福來說是個不小的影響。所以他便打算從事曲藝表演以貼家用。然而,身在這個行業的父親開始並不同意,後來在朋友的勸說下才勉強答應。因爲還年輕,說評書火候不到,所以劉立福只能從相聲開始學起。他被名家張壽臣先生認作記名弟子,多年後才正式改說評書。

  城市快報記者(以下簡稱“快報”):當初您父親爲什麼不同意您去學相聲?

  劉立福:他希望我上學、從商。這話說得有點遠了——我父親起先也不是說評書的,他是學生出身。我家祖輩經商,我大爺是鐵路段長,二大爺是天津市的郵局局長,我父親那時候就算是大家庭的公子哥。後來老人沒有了,生活困難了,就得找謀生之路。我父親從小就喜歡京劇,後來又喜歡上了評書,所以就拜了我師爺。我小時候環境也不好,生活很苦,受他影響,就想幹這個。後來老一輩覺得我是這個材料,我父親一看,沒辦法,乾脆就幹這個吧。

  快報:但是當時說評書一天能掙不少錢,您父親一個人難道不能養家?

  劉立福:我們那時候是掙“天兒錢”,歇一天三天上不來座兒。那可真是神仙老虎狗,賺錢後捨得花着呢——當然不是胡花,與朋友們吃頓飯,或者聽說誰有困難就看看去。另外在那時候,像張壽臣、我師爺他們都抽大煙——建國後都戒了——錢來得快去得也快,那種社會就這樣。

  快報:聽說當時曲藝演員社會地位低。您考慮過這一點嗎?

  劉立福:考慮過。當時覺得,幹這行地位是低,但在臺上表演的是藝術,下臺以後對別人恭而敬之,你尊敬我,我也尊敬你。你演出,他有樂趣,你不伺候他,他就沒有樂趣。以後你到他那兒去,他也得服侍你,因爲他乾的就是那個工作。但你不能小瞧他,否則你沒有道德,人心嘛,對不對?這是互相的,人是一樣的,只有勞心勞力之分。就像做生意,你賺錢的時候得對別人表示恭敬。哪怕人家就買你一塊錢的東西,你也得客客氣氣,人家下次纔會往你這來,那是禮。所以說未曾學藝先學禮,你教別人的時候,你不會做人,你的作風本身就不正,那教別人能好得了嗎?

  快報:後來怎麼改說評書了呢?

  劉立福:學說相聲以後我就到處去演出,一直到二十多歲時也沒有合適的搭檔,也受氣,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混出來。後來我父親說,乾脆,還是關上門,我教你說評書。我有一定的基礎,從12歲起我就聽他們說,聽多了,照貓畫虎慢慢練,一邊幹着一邊學着,總在長進。

  快報:您當初爲什麼一開始學說相聲,而不是直接學評書?

  劉立福:雖然當時想幹這個,可我是小孩,不懂人情,怎麼說評書?說書的領域很廣,大鼓書是說書,唱竹板書也是說書。一個人說、沒有伴奏就叫說評書了嗎?不是。這裏有個“評”字,你得有評論、分析,所以這就很深奧了。說書靠的是演員的知識,你懂得越多,評得才越深。人情、是非、道理這些東西,你沒有社會知識怎麼去評?說書時,你得多問幾個“爲什麼”,然後講出來,才能讓人長知識、受教育。爲什麼兩個人動手打架?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好人、壞人都怎麼通過語言形象表現出來?這非一日之功,要一點點地學,慢慢受薰陶,得有“明”師指點,這個師不是大腕,是明白的老師。

  快報:可見說評書不是我們平時想的那樣,張嘴就說。

  劉立福:我師爺陳士和曾說過,他收了三十多個徒弟,就出來一個半,一個是劉建英,半個是張健聲。《聊齋志異》並不好說,它是古典文學,從原文來看,有故事,有歷史知識、文化知識、社會人情知識。要想說評書,各方面幾乎都得明白一些。《聊齋志異》裏有很多人情世故。有人說《聊齋志異》是“鬼狐傳”,錯了。它的作者蒲松齡是借用鬼狐神,把當時老百姓受的折磨和冤屈給揭穿了,爲他們申冤昭雪。這部書說出去,你得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主要的意義是什麼?要說明什麼問題?評書裏面講究氣口、貫口、噴口、蓋口、炸口、駁口。你怎麼用這些來表演?說、談、批、評、論、講這些技巧怎麼應用?大小勁兒、高矮音兒、語言感情你都得具備。光看看書,然後上臺把醒木一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那不能叫評書演員,更談不上什麼評書藝術家。

  快報:當初您學評書,是怎麼個學法?

  劉立福:像人家唱京劇的,可以先練基本功,壓腿、靠腰、走臺步,然後再慢慢練雲手、發音、說戲什麼的。評書表演就沒有規範的理論,這是一個空白點。就是聽、模仿、理解、看書比較。比方說張飛出場了,他是什麼性格?言談舉止什麼樣?關公出場了又是什麼樣?然後再練,先練習嘴上的功夫——我們雖然講究口語化,但是吐字要清楚。有時候我師爺、我父親他們坐在一起說閒話的時候,我就在一邊聽着——我們就叫它悟性。但是我從1986年退休後,就經常琢磨,想把評書的藝術道理研究出一些梗概來。

  人有多大,書就有多大

  正如劉立福先生所說,評書表演需要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的支撐。就像作家們寫書一樣,見多識廣、懂得道理人心的作者,才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字來。師出名門的劉立福雖然能受到良師的點撥,但也時刻能感覺到自己和前輩之間的差距。老話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這並非一種傲慢,而是一種體驗。在劉立福幾十年的從藝生涯裏,與其說在尋找藝術上的門徑,不如說在尋找這種體驗。風風雨雨、人情世故的不斷耳聞目睹、品評滋味,是評書這門藝術中最難學習的一門課程。書中的人生,說書人自己的人生,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缺一不可。

  快報:您說評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爲難的時候?

  劉立福:有啊。我還不怎麼行的時候,有一次從外地迴天津,嚇了我父親一跳,因爲我這一回來增加生活開銷了。當時我一看我父親着急了,就說您甭着急,我就是看看您來了,這就走。其實那時我是真沒轍了,兜裏就幾毛錢。但是做人嘛,你得替父親着想,不能讓父親替你着急,是不是?他問我去哪?我說我去塘沽。到塘沽下了火車以後,我先在新華旅社開了間房,把鋪蓋卷放下後,出門兒賣了棉襖給人家房錢。然後找地方說書。我在那碰上李潤傑了,平時關係都不錯,但一到幹買賣就不能讓人了。那時李潤傑在那邊演,我在這邊,一到我該要錢的時候他那邊就給我攪和了。沒辦法,我一看他快到要錢時一下蹦桌子上去了,在桌子上演,人就全圍過來了,也攪和他。後來他跟我說“兄弟,咱哥倆合了吧”,於是我們就合着幹了。

  快報:聽起來挺有趣,但也挺殘酷的。

  劉立福:那是,掙飯吃嘛。能住旅店還不錯呢,我們還住過小店兒,只能掙窩頭吃。

  快報:您父親的名氣比您響,爲什麼不依靠父親呢?

  劉立福:那等於是要錢花。再說你在他那場子裏賺不了錢啊,人得學會自立。

  快報:是不是表演的場地不同,也表示演員的身份不同?您什麼時候可以進那種比較有名的大場子表演了?

  劉立福:上世紀五十年代我父親、師爺相繼去世後,我的業務慢慢“擡頭”了。那時候正月節到五月節是一節,五月節到八月節是一節,八月節到年底是一節,你會的書得夠支撐的。

  快報:您沒出名的時候,有沒有對着那種大場子想:早晚有一天我得上這來?

  劉立福:有這個志向。好演員用不着去找書場,書場方面會主動找你來,你在這個地方表演一賺,還沒到下一節,別的書場就去家裏找你了,甚至給你送禮,邀請你下一節去他們那裏演出。

  快報:過去,和其他曲藝形式比起來,評書這種形式受衆廣嗎?

  劉立福:說書的都在書場裏,而且只有說書的,沒有其他曲藝形式。各個曲藝形式的觀衆不一樣,有聽慣了大鼓的,就不聽評書。天津過去有茶樓,一般都是老先生們去。茶樓和書場不一樣,書場是十幾分鍾說一段,一段一收錢;茶樓是進門收一毛五分錢,連管茶水。分賬方式也不一樣,一天賺錢下來,茶樓和演員各分一半,書場則是三七分賬,演員拿七。聽評書的人很多,不過也分地方,有的地方做小買賣的多,小販忙活了一通,抽空就去聽聽書,聽了一段再出來做買賣。

  快報:過去那種四處奔波的生活,讓您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劉立福:就是吃過苦,掙過錢,知道如何爲人了。你幹這行,就得愛這行。我喜歡和別人比,看到人家不如自己也得意,看到別人比我說得好,也知道自己差得遠。那時我最喜歡聊天,每天早晨起來,和我父親去澡堂子洗個澡,然後坐在那聊天,挺長知識。你不知道哪句話就有用了。我也喜歡聽京劇,從中吸取營養,聽完了馬連良唱,再聽奚嘯伯唱。他怎麼這麼唱?這腔爲什麼美?奧妙在哪裏?說明什麼問題?都得用心琢磨。

  快報:您曾說過,人有多大,書就有多大。可見閱歷確實是評書藝術的基礎。

  劉立福:當然了。這就和上學一樣。遇到不懂的事情怎麼辦?問啊,查書啊,不能一知半解。有時候我和老觀衆在一起,人家給我挑毛病。嗬!我高興,這比請我吃頓飯強。有句話叫禮賢下士,說着容易,可有時候不好問着呢。走在馬路上遇到點事兒,我就尋思:這人怎麼這樣啊?他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在街上也好,在飯館也好,別人聊閒,你聽着,這就是知識。我第一次去瀋陽時,走在街上,聽人家喊:“夜壺苞米。”就納悶:夜壺是尿壺啊,怎麼和苞米放在一塊了?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人家喊的是“熱乎苞米”,有當地口音,我聽岔了。《聊齋志異》裏有很多字,我師爺、我父親都是另外一種讀法,到底對不對呢?就得問。可是我怎麼問?像咱們平常那樣,你問我,然後我就告訴你了?不是那樣,不好問着呢。“爺爺,您這個字怎麼這麼念呢?字典不是那麼念。”我敢那麼說嗎?不敢。好容易小心地繞彎說出來了,他問我:“你那意思呢?好啊,能耐還沒學會,學會挑毛病了!”他得罵完了之後才告訴你答案。回頭你去印證,還真是這麼回事。就得碰釘子,碰了釘子之後長見識。

  快報:過去別的曲藝演員多被稱爲“老闆”,唯獨評書演員被稱爲“先生”,可見這兩個字含義很深。

  劉立福:正式稱演員爲“先生”的,就是說評書的。說評書的祖師爺是誰?是孔夫子。說評書的人,講仁義,說道德,談古論今,因此稱“先生”。光會罵街,誰能稱你爲先生?所以說,不是一個人在那白話就是評書。

  快報:藝術上的追求其實是一生的事情。

  劉立福:建國前我曾經到東大沽去演出,在那賺了,滿座兒。我說得挺美,認爲自己不錯了,就歇了一天,迴天津市裏。正好我父親那天在鳥市表演,說的也是我在東大沽說的那段。我這一聽啊,才知道自己差得遠呢。1953年我去瀋陽演出,那時還不到三十歲,也賺錢了,又很得意,可是回來再聽我父親、我師爺他們說,還是和他們差得很遠,以後也是如此。爲什麼呢?他們也在創新、發展。

  得知道自己怎麼活着

  經歷之後,留下什麼?歲月帶走韶光,贈給人們的是心頭一番又一番的感悟。如果說,劉立福先生和評書之間最初的聯繫,是“興趣”兩個字的話,那麼在幾十年如一日的演藝生涯中,他已經逐漸和評書融爲一體。“藝無止境,知足常樂”,他在表演和生活中所追求的,看起來是這簡單的八個字,但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所依託,又如何能理解其中的真諦呢?

  快報:陳派評書您能說的有多少段?

  劉立福:《聊齋志異》正式的回目有431個,不是拿過來都能說,那得多大能耐啊?把《聊齋志異》看透了,未見得說的了《聊齋志異》的評書。我師爺的師父是清末的秀才張智蘭,他把《聊齋志異》變成白話再加以講解,到我師爺那時慢慢發展成了現身說法式的,纔有了生、旦、淨、醜等人物刻畫。他連學習帶鑽研也就能說51段。可是我經常聽他說的也就是三十幾個回目。我父親根據自己的擅長再發展,豐富了一些書目。我師爺當初說過,你想學陳士和?從你“洗三”(出生後第三天)那天,到你“接三”(去世後第三天)那天,學“死”了,你也不是陳士和,你能把他的東西學成後再變成自己的,就行了——就是這話,你得根據個人的天賦有所發展。所以我學了我父親和師爺,根據自己的愛好又多加了一些內容。《今古奇觀》我整理出來幾段,《夜雨秋燈錄》整理了幾段。並不是說整理完就能拿出去說,還得經過實踐,觀衆聽了得滿意才行。你得先在臺上說美了,才能叫觀衆聽美了,如果讓書“捆”住你了,那觀衆聽着能不彆扭嗎?

  快報:您對評書的前景怎麼看?

  劉立福:爲什麼現在評書不行了呢?原因在於把賺錢當目的。開書場能賺多少錢?聽說北京有書場,一禮拜演兩天,上不了多少座,一張票二十。現在開個茶社,演出時上個花籃又是多少錢?評書不會滅亡,但首先不能把賺錢擺在第一位,有人爲了賺錢可以把人格丟了,那就繼承和發展不了評書。我的想法是,爲了藝術,可以吃些苦,但心中能夠知足常樂,你得知道自己怎麼活着。哪怕我一個月就拿幾百塊錢,成天吃麻醬麪,我也能吃得挺美。因爲我有精神寄託——看書、研究藝術。不能拿經濟去衡量人,沒有錢不算窮人,沒有知識才是窮人。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爲樂,這就是我的人生樂趣吧。

  快報:現在新興媒體形式比較多,評書要不要和它們相適應?

  劉立福:真正的評書現場演出一般人看不見了,只能通過電臺、電視去欣賞。其實評書很需要藉助媒體,但要互相尊重,不能說誰去適應誰。真正的評書,好的東西不能丟,也不會丟。

  快報:您說了六十多年《聊齋志異》,不覺得膩嗎?

  劉立福:1970年,我轉業到工廠去了。1980年落實政策後,當時市文化局的劉瑞森局長找到我,叫我回來說書。可我在工廠混得不錯,而且“文革”時我那一箱子書都交上去了,書都沒有了。我就告訴局長說我不幹了,您別找我了。當時他說了一句話:“立福,你說你不幹,是氣話,你要說你不愛評書,我不信!”就這一句話把我給說哭了。爲什麼?就是你問我的,膩嗎?不膩。我是把它作爲一個精神的支柱,因爲這裏面有無價寶。說《聊齋志異》,學《聊齋志異》,通過學評書,我知道我怎麼活着。過去上座兒少的時候,有人說你看人家怎麼怎麼着,我說我要是光爲了賺錢,就不幹這個了。

  快報:您最初學評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賺錢養家,但聽您這麼說,現在您對金錢的看法不一樣了。

  劉立福:生活條件變了,還是那句話,你得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活着。

  快報:那您現在對金錢的觀念呢?

  劉立福:無所謂。人的一生幾十年,今兒賺錢,明兒死了,如果被金錢牽着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那活着也是受罪。

  【記者手記】

  採訪劉立福先生,我有兩個沒想到。

  一是沒想到八十多歲的老人,看上去精神那麼矍鑠,非常健談。近兩個小時的採訪,基本都是他在說,我在聽。一直到採訪結束,他都沒有顯出疲態,不愧是評書名家,口齒清楚,思維有邏輯。

  二是沒想到劉先生的家仍舊住在一個老式的單元房裏,似乎和他的名家身份不大相稱。但是採訪結束後,他的“知足常樂”四個字讓我知道,這種事情對他來說不算什麼。

  在老先生那裏,我算是上了一堂課,從評書的一點基礎到藝術造詣上的追求,老先生都說了一些。提起評書表演,老先生對一些浮躁的現象是很看不慣的,語言表達起來挺有聲氣,挺有勁兒,讓我以爲他是個挺厲害的人。不過那天,恰好他唯一的弟子蔣功臣先生也在。我問他,劉先生是不是個厲害的老師。他說:“不,非常和藹,一點架子沒有。”劉先生把話接了過去:“他比我文化水平高,我們坐在一起就是相互學習。”

  淡淡一句,足見風範。

稿源 北方網-城市快報 編輯 馬欣
呢稱: 輸入答案:
 精彩熱圖
嵌入-變動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財經頻道 ·體育頻道
新股申購:山東如意(002193) 武漢凡谷(002194)
新股中籤:中國中鐵首發A股網上發行中籤結果
張道達:老法師看盤 等待決定性一刻(11月26日)
天津新20項重大工業項目陸續啓動 總投資1088億
天津福利彩票雙色球全國開獎公告第2007138期
續談雅帥 歐洲選外援 泰達加速新賽季準備工作
盧彥何楊吳澤上榜 泰達一線隊掛牌名單增至七人
易建聯"撿"1個籃板保證勝小牛 贏回小K教練信任
火箭狂勝掘金止住連敗 姚麥發威祕訣賽前"密談"
世預賽20強抽籤揭曉 中國不幸進入“死亡之組”
·科技頻道 ·娛樂頻道
考古專家“破獲”7000年前少女遇害案
“中國第一幅月圖”完美亮相(圖)
月球“玉照”將公佈 中國航天測控獲四大突破
受詛咒寶石在英國展出 歷任主人連遭噩運(圖)
科學家揭開雄性進化更快之謎:遺傳方式簡單
蔡少芬陳法蓉買傢俱築愛巢 斷背戀情曝光(組圖)
《南京!南京!》劇照曝光 女主角秦嵐自嘆賠錢
小S再產一女 小Lily像極了小S小時候
亂彈《色,戒》——無人不冤 無情不孽
小S生完嘴饞 黑人范瑋琪帶甜甜圈探望(圖)
關閉窗口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