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鋼
萬鋼,幾十年來第一位非中共出身的“內閣部長”。他顯然不是激進的改革者,上任之初即強調“沒有共識就不會有成功的變革”
從教授到部長
自5月份走馬上任,萬鋼正逐漸適應部長這個角色。
此前萬鋼沒有料到,在中南海的一次講座能夠讓他成爲科技部長的人選。
因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傑出成就,2004年,萬鋼得以進入中南海給胡錦濤在內的中央政治局講課。在後來的回憶中,萬鋼說與胡錦濤的一番交談令他至今難忘。
3年後,擔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萬鋼意外地成爲了新一任科技部長,這個消息讓同濟全校師生都感到振奮。此前,中央還從同濟大學要走了校長吳啓迪,出任教育部副部長。
從教授、院長、校長到科技部長,萬鋼只用了7年時間。
從科技界的反映來看,萬鋼的意外入選其實有必然性。幾十年裏,中國的工業化基本上走的是傳統粗放型的發展道路,即建立在對自然資源長期高強度開發和利用的基礎上,使中國的資源與環境不堪重負,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謀求可持續發展,這成爲了中央領導層關注的焦點。萬鋼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傑出表現,還有他的德國留學工作背景,他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都讓他成爲科技部長的最佳人選。
萬鋼上任兩個月以後,科技部等十七個部門發起一個名爲“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的系列活動,科技部還向社會公佈了《全民節能減排手冊》,推出了日常生活中36種習慣的耗能指標,提倡在不降低現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選擇科學合理、節約能源的綠色生活方式。
有人見到,萬鋼科技部的辦公室裏,撤掉了一次性紙杯,擺上了可以長時間使用的玻璃杯,空調打在了26攝氏度,擺在桌子上的文件都是雙面打印的,工作用筆也是環保鉛筆。“在不使用時關閉飲水機的電源,全國每年可以節電140億度;在農村地區推廣普及農戶沼氣池,可以使我國每年節約九百多萬噸標準煤。這些看起來是平常小事,但做好了,節能空間和潛力是巨大的。”萬鋼說。
從北京的交通智能化研究成果應用、水立方等奧運場館建設中節能新技術的應用、新能源汽車進入奧運會賽場使用,萬鋼以科技部長身份,主動拜訪北京市的領導和奧組委,不遺餘力地推廣節能新技術。就任科技部長以來,萬鋼參與的衆多社會活動也與此相關。
萬鋼說自己不是一個激進的人,也不會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現象出現。“對我來說,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有它合理的一面。我們對現有的規劃、確定的計劃要保持它的延續性和穩定。我不是來拆房子的,而是來建更多房子的。”他這樣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