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酷科技論”與節能專家
“如果我們居住的城市,我們經常會覺得出門行動不方便,城市的煙氣很大、污染很重,面對這種狀況我認爲,最酷的技術就是未來讓我們的市民在出門的時候都能坐上燃料電池汽車、電動汽車,使他們能夠享受到零排放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恩惠。”在大連舉行的“亞洲的科技改造潛力”研討會上,萬剛的“最酷的科技論”贏得了全場聽衆的掌聲。
還在德國奧迪工作的時候,萬鋼和造訪的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交談時,提出“把發展轎車潔淨新能源作爲中國汽車工業跳躍發展的起跑線”的戰略性建議:“在傳統汽車業製造上,我們落後國際先進水平二十多年;而在清潔能源汽車發展上,外國比中國只領先幾步,國外的汽車廠家都是各自閉門研究,如果中國發揮體制研究優勢,很容易趕上甚至超過其他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既是中國汽車業戰略發展的機遇,也是必須要抓住的機會。”
不久,朱麗蘭代表科技部對萬鋼正式發出了邀請,請他回國發展。2001年,萬鋼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回國,被同濟大學正式聘任爲教授、博導、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主持汽車新能源技術的研究工作。
爲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萬鋼在北京的一週內拜訪了5位部級幹部,爲他們講解在全球現有資源下,中國如何發展燃料汽車。詳細的調查,開闊的視野,萬鋼提交的調研報告,爲電動汽車專項列入“國家863計劃”打下了良好基礎。不久,他又被科技部聘任爲中國“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總體組組長。
在回國後的7年裏,萬鋼和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一起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究上,做到了與其他國家同步。最讓他自豪的是,他研製的電動汽車不僅僅限於實驗室的研究,一開始就着眼於生產、使用——他的起初平臺可以直接移植於大衆、吉利等汽車上,進行生產和產業化。這其實是德國留學和工作帶給他的經驗和影響。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腳踏實地和刻苦。與萬鋼一起長期工作的餘卓平說,萬鋼是個工作狂。不管是在德國還是回國後,除了睡眠時間外,萬鋼基本上都呆在辦公室和實驗室裏。有時候出差歸來,家也不回就到了實驗室裏。上海的冬天很冷,實驗室裏沒有暖氣,就穿着軍大衣工作。
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搞出來的。這一成果對於緩解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意義重大。
在萬鋼的推動下,科技部與全球環境基金(GEF)、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合在北京、上海實施中國燃料電池公共汽車商業化示範項目,分別在北京、上海的公共交通線路上,進行爲期兩年的示範運行,推廣新能源汽車使用。
根據計劃,新燃料電池汽車將在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場館區域投入使用,實現公共交通零排放,這將爲中國發展燃料電池汽車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