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各地縱覽 正文
關鍵詞:
 
最新新聞排行
· 臺方稱解放軍戰機『3分鍾到臺北』
· 天津入圍周邊游最熱門城市 成為周邊游最熱門城市TOP8
· 『世紀鍾』旁晝看景夜賞燈
· 天津:加大路檢頻次 嚴查網約車巡游出租車違規
· 國務院安委會掛牌督辦河南大學大禮堂火災事故,並派督辦組赴河南督促指導工作
· 『五一』假期返程高峰開啟 多部門聯動護航返鄉路
· 深學深用 善作善成|天津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人纔服務體系 培育引智聚纔良好生態 打造創新發展最強引擎
· 『五一』假期後首個工作日 限行機動車尾號是5和0
· 『五一』假期,天津建設者堅守『一帶一路』項目施工一線
· 文化中國行|沿著海河 品津衛文脈
 

回顧壯舉:十萬人才過海峽 爲海南注入活力

http://www.enorth.com.cn  2008-03-20 15:27
 

 

  20年前發生的一幕,至今讓人心潮澎湃:瓊州海峽兩岸,在1988年即將來臨的時候,忽然舟楫繁忙、人潮涌動。

  1987年8月29日,新華社播發國務院將審議通過關於“撤銷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辦全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消息,頃刻激發了中國改革開放十年來積蓄的熱情和能量,

  “到海南去,幹一番事業!”比“特區還特”的中國最大經濟特區,點燃了無數年輕人的激情和夢想!

  史無前例人才潮

  當年,不斷涌向海南的內地年輕人,幾乎將海安和海口兩個寂寞多年的港口擠爆,高潮一直從1987年秋季持續到1988年夏天。這次壯舉被稱爲“十萬人才過海峽”。

  此時,距離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剛好10年。這次中國當代史上最爲集中、最爲壯觀的人才流動大潮,主體是20世紀80年代畢業的天之驕子,也有部分事業有成的社會才俊。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意識和擺脫舊體制的願望在朦朧中覺醒,大特區建設的超前理念在他們心中燃起熊熊烈火。

  林志向見證了這一不平凡的事件,當時他任海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主任。3月15日,記者採訪林志向時,當年30歲出頭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是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局長。

  這是一個溫暖的下午,剛從鄉下出差回來的林志向一臉春天的氣息。說起“十萬人才過海峽”,他拿出當時的剪報,當年大學生街頭賣報紙、賣饅頭的景象一一重現。林志向說,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一傳出,海南立即引來三大熱潮:考察熱、投資熱、人才熱。

  “這次人才大潮來勢猛、範圍廣,還沒有做好人才接納準備的海南一度措手無策。除了臺灣省和香港、澳門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來人來函,特別是一些中西部省份來人來函特多,沿海開放城市來人來函也不少,甚至當年外流到深圳、珠海等地的本地人才也想回來了。在這次人才大潮中,自1987年8月至1989年4月,來信來函及親來海南求職的人才達到了18萬餘人次。尤其可喜的是,這批求職者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百分之九十,三十五歲以下的佔百分之八十五,具有高級中級職稱的有近7000人,人才之集中令人歎爲觀止。”說起當年的那一幕,林志向如數家珍。

  闖海人爲大特區注入活力

  面對這樣的歷史機遇,海南爲之激動,爲之歡欣。此時的海南還處在低水平的發展階段,急需大量人才參加海南建設,到1989年,全省共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0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161人,中級職稱694人,初級職稱1249人,僅是18萬人才中的浪花一簇。林志向說,這些人才的引進,緩解了海南開發建設與人才緊缺的矛盾,爲海南的開發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爲特區建設的骨幹力量。

  首先,引進的人才爲企業注入了活力。我省大型骨幹企業海南汽車製造廠,1986年從國外引進一套衝壓線設備,因爲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到1988年安裝工程還沒有上馬。1988年底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充實到廠領導班子,此後幾個月內又聘請國內的一些專家、教授,和廠裏引進的工程技術人員一道組成技術攻關組,1989年9月底,衝壓生產線全部安裝調試完畢。經鑑定,質量達到或超過“一汽”安裝的水平。

  其次,引進專業人才促進了我省新的專業學科的形成,改變了一些單位的文化、知識結構,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引進爲今後海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省前,海南大學只有法律、電子工程、工民建、農學和熱作5個專業,屬省級三類大學。到了1989年底,從全國幾十所高等院校考察挑選,共引進各類專業教學骨幹197人,形成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填補了我省高校新學科的空白,增設了英語、日語、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美術裝潢、國際法律、化學工程等專業。”林志向說。

  海南人才潮是一種特有現象。那些舊體制的叛逆者、過去生活的拋棄者、新理想的追求者聚集海島,在全新的環境中產生了新思維、新創舉。新名詞、新亮點不斷涌現……正是這些擺脫了計劃經濟思想約束的人才,在海島上產生的新點子,給後來的海南和那些從海南走出去的市場經濟翹楚們最初的啓迪。每個人的心裏希望與恐懼共存,夢想與現實同在。那是海南開發史上最值得追憶的日子之一。許多人生命的新篇章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可以說,中國經濟領域裏,許多後來獨領風騷的人物,在1988年,隨時有可能在椰樹底下與你不期而遇。

  但由於當時海南經濟欠發達、就業機會匱乏,又制約着人才的吸收。很多人才因爲得不到及時的安排,有的流浪街頭,有的無奈跨海歸去,成爲歷史的遺憾。

  闖海潮成就獨特文化

  “十萬人才過海峽”的壯舉,至今想起還讓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從歷史來看,1988年前後的人才潮,不同於海南島歷史上的任何一次人口大遷移,它的背後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

  “十萬人才過海峽”顯然是中國當代青年思想解放、自我獨立意識覺醒的開始,是中國真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一個象徵。雖然此前已經有深圳特區、珠海特區的開發熱潮,但海南省比“特區更特”的偉大設想,讓這些時代的弄潮兒更加義無反顧,壯懷激烈。這時候的海南特區文化,代表了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開拓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以及強大的包容性。當然由於各方面的因素,這股闖海潮也夾雜着某種浮躁和投機,曾給高歌猛進的海南建設投下一些陰影。

  但毫無疑問,“十萬人才過海峽”,闖海精神已經融入特區人的血脈。經過20年艱難曲折探索,現在的海南,已經進入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大特區繼續前行,仍然需要海納百川的胸襟和闖海精神的支撐!

  海南人才潮啓示

  “海南省專業技術人才的現狀是,總量不足,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少,專業技術人才結構不合理,分佈也不均衡,與我省‘一省兩地’發展戰略相配套的優秀人才羣體嚴重匱乏,嚴重製約了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像汽車在高速公路行駛那樣快速、高效、便捷,構建起海南培養、使用、吸引人才的便捷、高效機制和體制。”說到目前海南的人才問題,20年前見證“十萬人才過海峽”的省人力資源開發局局長林志向發出感慨。

  從當初的“海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到今天的“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牌子變了,結構變了,可是,開發人力資源,爲海南建設輸送人才、選拔人才的宗旨沒有變。回顧海南20年的發展歷程,林志向說,人才強省的理念必須始終堅持。

  對於“十萬人才過海峽”的現象,林志向認爲可以給我們帶來以下啓示:

  啓示一: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籌備建省辦經濟特區初期,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人才和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實踐證明,人才資源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至關重要的因素。誰擁有人才資源,誰就擁有未來。

  啓示二: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建省之初,爲了引進急需人才,海南不僅發函商調,還主動出擊,派出隊伍到全國各地招聘引進人才。但因舊的人事管理體制的束縛和各地對人才實行保護主義政策,有的人才在原單位專業不對口或積壓浪費也卡着不放,調人相當困難。當時的調入成功率只有35%。爲此,海南制定了《關於吸收錄用省外辭去公職的科技人員的暫行規定》,採取聘用、借調、兼職等形式,千百萬計延攬海南急需人才。這在全國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是一個突破,它改變了人才難以調入的局面。

  啓示三:要構建人才生態環境。人才生態環境泛指人才培育、成長和發展的一切內外因素的總和,它是人才作爲獨特社會羣體所共同指向和依託的思想理念、價值追求和文化底蘊。具體的人才生態環境,包括生活、學習、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又包括人際環境和輿論環境等。“木茂鳥集,水積魚聚”。生態優,則人才聚,事業興;生態劣,則人才散,事業衰。

  20年來,我省在人才吸引、培養、使用以及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在逐漸壯大。但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許多人才問題也暴露和凸顯了出來,而且是一些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問題。

  對此,林志向毫不諱言其中存在的問題。他說,與建省初期比,海南的政策優勢明顯減弱,使得引進人才愈來愈困難。隨着海南與內地政策差異的進一步縮小,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海南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漸減弱,更加凸現出我省的困難局面。人才機制缺乏活力,嚴重阻礙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如何把人才吸引到我省的中部少數民族地區和基層單位,我們的辦法和手段還不多。

  洪小波:重歸熱土

  蔡葩

  1988年初,在武漢一家報社工作的洪小波,毫不猶豫地來到海南,成爲《海南開發報》主筆之一。

  1995年,洪小波離開海南,遊走世界,足跡涉及美國、加拿大以及內地沿海幾個經濟發達地區。2004年夏天,他最終舉家重歸海南,擔任海南省信用評價中心常務副主任。3月16日,記者來到海口華銀大廈,已經50歲的洪小波說起1988年初來海南那段激情歲月,深情依舊。

  洪小波說,當時的海南和內地相比,有大得驚人的差別。1988年的內地,在思想活躍程度上,在體制、文化、人際關係以及生活方式上,都還處在社會轉型的緩慢漸變中,但這一切在海南卻是突變。“我記得自己來到這裏,充滿了驚喜和好奇。十萬多內地年輕人都處於和我相似的情緒狀態之中,可以想像大家之間綻放的激情,相互碰撞會產生多麼巨大的能量!正是這種源於思想大解放的如原子彈一般釋放出來的能量,藉着海南島上熱帶的灼熱陽光,把我們的青春歲月燃燒得格外燦爛。”儘管語調沉穩,洪小波仍抑制不住激情。

  2003年,洪小波到加拿大考察銀行體系發現,加拿大完善的信用體系,對發展中的中國市場具有極大的借鑑作用。2004年8月,恰逢海南省企業信用評價中心成立,洪小波受海南省有關部門的邀請,全家從加拿大回到海南。

  “我來到海南時雖然已年過30,但過去的30年我並沒有真正長大,因爲那是在父母身邊走過的30年,那是在各種社會關係的扶助中走過的30年,那是捧着鐵飯碗無憂無慮走過的30年。但海南卻使我在一夜之間明白了很多道理。現在,我用自己所領悟的一切獻給這片熱土。”洪小波真誠地說。

  “十萬人才”從何而來

  “海南當時的人才熱一點都不亞於19世紀美國開發阿拉斯加的淘金熱。”1987年8月,海南行政區人才中心成立,林志向擔任人才中心主任。他說,一開始每天只收到二、三百封信函,接待二、三十人來訪。8月至12月下旬,上島求職的人才已漲至1萬餘人,來信來函求職的約有7萬人。每天上千封的來函,堆積成小山狀慢慢“長高”。

  “我記得1990年人才大潮消退之前,庫存人才檔案有18萬之多,外界稱‘十萬人才過海峽’估計緣此而來。”經林志向之手聯繫、被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吸納的,不過幾千人,找不到工作的許多人打道回府。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海南“房地產熱”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下海”分流了不少求職者。 (小卓)

  許士傑關心人才引進

  海南建省籌備組組長許士傑非常重視人才引進工作。他要求人才中心對於來函要做到“每信必答,每函必復”。

  有一次,許士傑剛從北京開會回來的第二天,就到人才中心瞭解情況。那天人才中心的工作人員個個忙得擡不起頭。沒人注意到,一位身穿着淺灰色茄克的中年人走了進來,他沒有驚動大家,查看了人才檔案庫上的“人才登記表”後,才把中心負責人找來聽取彙報,此人就是許士傑。

  當時許士傑還仔細查看了一些來信來函,並和身旁幾位求職的青年人親切交談。當他發現成千上萬的信件從接收、覆函,發商調函,建立人才檔案庫,全靠十幾個同志手寫,有些吃驚。沒過幾天,許士傑讓財政部門劃撥了十萬元辦公經費給人才中心,並提出要引入計算機管理人才信息。

  (小卓)

  海南建省以來

  部分人才政策與措施

  1988年,海南推出《關於吸收錄用省外辭去公職的科技人員的暫行規定》,在全國率先實行打破地域、部門界限引進人才。

  1992年,推出《關於加快引進適用高中級中青年科技、管理人才的若干規定》及《關於進一步鼓勵科技人員到各類企業工作的若干規定》和《關於鼓勵留學人員來瓊工作的若干規定》,爲引進人才提供辦理戶口、糧食手續、住房、安家費、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就讀等一系列優惠條件。

  1994年以後,又陸續出臺《關於提高三種優秀專家職務工資的通知》、《關於海南省培養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的意見》。

  1999年12月,再次推出《關於引進優秀人才和鼓勵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若干規定》,對做出顯著成績和突出貢獻的人才在工資待遇、津貼、職稱評定、專家選拔等方面進一步給予優惠。

  2003年11月,中共海南省委出臺《關於實施人才強省的決定》。 (蔡輯)

  海南亟需成爲人才窪地

  ■本報評論員 吳 卓

  “十萬人才過海峽”是海南開發史上一個空前的盛景。這短短7個字,包含着十分豐富的歷史信息,凝聚了一幕幕令人無法忘記的歷史圖像。

  每讀到這7個字,我的腦海中便會涌現這樣的一些鏡頭:人頭攢動的招工欄,街上隨處可見的戴着眼鏡的身影,大學生賣燒餅的攤子……

  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當時有多少人才來到海南,又留在了海南,但可以確定的一個事實是,這些人才爲海南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爲海南的進步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十萬人才下海南,是海南之福、海南之幸。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些及時到來的人才,如果沒有這些充滿創業激情和工作豪情的人才,剛剛草創、起步的海南經濟特區,發展的步履將會艱難得多,發展的速度也將會放慢許多。

  十萬人才爲何下海南?海南爲何能吸引來這麼多的人才?一個被人們普遍認同的答案是,當時的海南具備了良好的創業環境、氛圍和前景,這是吸引十萬人才大軍下海南的最重要因素。

  當時,海南剛剛建省辦經濟特區,從一個地級行政區一躍成爲中國的一個省,許多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因爲創辦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國家給了海南相當優惠的改革開放政策,與別的地方相比,政策優勢明顯;而作爲一個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當時的海南生氣勃勃,蒸蒸日上,發展前景十分令人看好;當時的海南,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百業待興,許多方面尚是空白,個人發展的空間較大。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說海南具有當時全中國一流的創業環境是不爲過的。所以,這一隻只“人才”的鳳凰,便如寒鴉赴水一般,接連不斷地被吸引來了。

  人才,是一個地區發展中最可寶貴的資源,是第一資源。沒有人才,一個地方便難於發展或發展不快。綜觀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的發展歷史,其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重視人才,重視吸引、培養、使用人才。人才戰略一直是他們堅持不懈的基本戰略。海南要加速發展,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同樣需要人才。人才短缺問題一直是制約海南發展的最大瓶頸,不解決好人才的問題,海南的發展便難於持續。

  在這方面,“十萬人才過海峽”的歷史經驗,值得我們珍惜。一個地方要想吸引人才,沒有一流的創業環境是不行的。人才,因爲有才,所以總是想有一番作爲,想成就一番事業的。哪裏有好的舞臺,哪裏的環境利於創業,人才就會涌去哪裏。因此,打造一流的創業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提供美好的創業前景,便成爲一些地方吸引人才的主要抓手。

  當前,海南又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溫故知新,回望20年前“十萬人才過海峽”的壯舉,我們應該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拿出勇氣和智慧,大膽解放思想,重塑特區意識,重振特區精神,讓海南重新成爲人才集聚的窪地!

  海南人民在變革中前進,了不起!

  省委黨校教授唐鎮樂看了本報“前進!海南人民”特別報道後連連感嘆,認爲海南需立足省情不斷改革創新

  張中寶

  本報海口3月18日訊 (記者張中寶)“看了紀念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週年特別報道‘前進!海南人民’後,振奮人心,大受鼓舞,從中獲得了很多啓發。”今天,海南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唐鎮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萬分。

  感受:

  海南人改革精神值得學習

  長期研究海南經濟的唐鎮樂一直關注着本報爲紀念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週年的特別報道“前進!海南人民”。 唐鎮樂說,他不僅看了每篇報道,進行了收藏,還對每期的報道內容進行了詳細分析。

  “看了報道後,我覺得海南人民在變革中前進,了不起,改革的精神值得學習。”他說,《海南日報》把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週年的重大改革和有影響力的事件迴歸“歷史原點”,探索海南重大的改革、重大決策,高度概括分析其歷史意義和成就,展現了海南人在探索中發展的精神,每期報道都值得收藏,具有很高的價值、可讀性和思考性,看後很受鼓舞和激勵,感受頗深。

  尤其是3月4日的報道《扣擊“市場經濟”大門,海南先行一步》,他對此印象最深,感受強烈。他說,海南是我國最早提出搞市場經濟的省份,當時在全國計劃經濟大背景下,海南能在全國先行試驗市場經濟,符合海南辦經濟特區的宗旨,符合全國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

  “海南有了市場經濟的思路,對推動海南的發展影響深遠,奠定了海南的發展方向。”唐鎮樂說,海南在建省後的前5年,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年均增長速度達16%左右。他認爲,《海南日報》的特別報道探索了市場經濟的思路,深入分析了市場經濟給海南所帶來的變化,激發了海南人民的鬥志,讓世人看到了海南在探索中前進的成功範例。

  建議:

  結合更多實例深入分析

  “這組特別報道分析深入,展示了我們海南特區人在這塊熱土上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從中得到了許多啓發。”唐鎮樂說,不論是報道市場經濟、洋浦改革,還是“一腳油門踩到底”,都體現了我們海南在重大改革上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海南在變革上的經驗,這些能給“海南20年新起點”帶來許多啓示。

  唐鎮樂說,海南衆多改革都屬全國領先,有自己的創新,符合市場經濟,符合省情,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唐鎮樂認爲,海南的改革要按照市場經濟要求,符合海南的實際,圍繞創新,體現自己的特點;看準的改革,要堅持到底,不能回到原來的起點。

  “這組報道策劃得很成功,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影響力,雖然還有許多報道沒出來,但是我期待有更多能體現海南20年來的改革和創新精神,以及能突出表現海南20年來在各個方面的探索的報道。”他建議,以後的系列報道,能更加深入分析,結合更多實例,全面展現海南20年來的巨大成就,突出變化,注重對比,圍繞創新,體現海南不同於全國的特點。同時,在報道中更能激發海南人幹事業的熱情,增加信心,更加突出海南人在探索中前進的精神。

  潘石屹:海南給我第一桶金

  1989年,我跟了老闆上海南。那時的海南,完全是個荒島的感覺。第一是沒電、黑燈瞎火的;第二是又髒又臭又亂。我記得第一天上島,安排在海灘邊上住,整個枕頭是溼乎乎的。

  1990年春節前後,海南颳了一次特別大的颱風,損失很大。海南經濟一困難,很多人沒有工作,就紛紛回去了。我老闆當時在那裏承包了一個磚廠,讓我當法人代表、廠長,帶着三百多個民工。那時所有的工程都停了,民工就在那裏餓着,他們是計件工資,沒人要磚,他們就一分錢沒有。我那時年輕,責任心還強,就把自己的錢掏出來,讓民工買上一袋米,吃完了掏錢再買一袋。我是廠長,還有一臺吉普車,這一段時間覺得天高皇帝遠的,雖然條件也艱苦,心情還比較愉快。

  1990年,大部分下海南的人都回到了內地,我一直在那裏堅持,一直堅持到鄧小平南巡講話,我們幾個朋友纔在一起成立了“萬通”的前身“農高投”———海南農業高科技聯合開發總公司。

  我們一共六個合夥人,一個是馮侖,他原來是海南體改所的副所長,曾經到牟其中那裏打工,當過辦公室主任。另一個叫王功權,原來也在牟其中那裏投資公司當過總經理。

  我們基本上是炒房炒地起來的。沒錢怎麼辦?說找到了北京一家集團公司。當時他們的老闆認爲我們這幫小夥子可以,於是達成一個條件,給我們貸款五百萬元人民幣,利息好像是20%,這筆錢由他派人監控,利潤五五分成,這是我們第一筆種子資金。這個條件今天看是天價,但當時真就有點像天上掉下來五百萬!

  拿到錢後,先買進幾座別墅,我們當時不到三千元一平方米買過來八棟。在手裏放了一兩個月,沒人要,出不去,這可麻煩了。大家在一起想辦法,就盼着到海南發展……我說我最感激的一個人是鄧小平,一是因爲要沒有他,我父親就不會平反,我也不可能離開甘肅,我們現在還可能在受苦受窮。二是要沒有他的南巡講話,海南不可能發展,也不可能有我們的今天。有人要來買別墅了,就得益於南巡講話。先來了山西的大老闆韓九吉,我開價四千,又來了一個內蒙古的,我又開價四千一。我想這是最後一賭,反正有人要,打的就是心理戰,就一直往上擡。這可把山西來的韓九吉氣急了,他說你怎麼這麼談判呢?他兩個兒子說不談了,咱們走,老頭說沉下心,再談談。我跟他說,我重合同我也會重信譽,但開價可以正向開,也可以逆向開,我不斷將開價提高。結果,大約四千二出去,韓九吉買了三棟。沒多長時間,又有兩棟六千元一轉手就出去了。另兩棟賣給了內蒙古人,其中一座他自己住着,掛一塊牌子“爲吉祥起見,我這座別墅的價格是8888”,結果砸在手裏,現在也沒有賣出去。在我的婚禮上,韓九吉專門扛着山西的玉條、景泰藍,用大布包着,非要直接送到我手裏,成了我很好的朋友。

  來源:潘石屹博客

  洋浦經驗值得重新審視和挖掘

  孫樂明

  本報海口3月18日訊 (記者孫樂明)本報3月11日第五版“前進!海南人民”專欄,刊登了《洋浦,改革敢爲天下先》和《激情燃燒:難忘那“拓荒牛”的歲月》等幾篇文章,在讀者中引起反響。

  現任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規劃局長的張進,15年前就在洋浦規劃部門工作。他說,當年洋浦基礎設施的規劃確實非常超前,直接委託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的機構設計,主要採用的是英國的體系和理念,設計標準高。現在全國已普遍與國際標準接軌,但在當時確實是開先河。現在國家對土地開發實現集約、高效式開發,但當時洋浦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土地利用率非常高。

  講到建築質量,張進說以36層的洋浦國際商業大廈爲例,其設計和建設質量,今天在全省都是一流的,這種精神和做法值得現在思考和借鑑。

  當然也有教訓,後來工程層層轉包,也出現過質量問題。在開發模式上,外商成片開發固然有創新的一面,但外商急於收回投資的理念與政府着眼於未來的取向發生衝突時,如何協調關係、如何進行政策配套等,都是值得探討的。說到於元平先生,他認爲正像一些領導評價的一樣,他確實是傾其所有,是盡了力的。只是由於條件限制,以搞工程見長的外商,缺少招商的手段、經驗和資源。

  當年曾任洋浦開發區管理局組織部長、後任儋州市委副書記的胡傳典說,他看到報道,禁不住又回憶起當年在洋浦開拓和創新的歲月,並說洋浦經驗值得重新審視和挖掘。

  特別是在體制創新方面,胡傳典說,按照中央領導和省領導多次要求洋浦要建立一個全新管理體制的指示,建立新型的行政體制主要是把握住:一、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二、適應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三、合乎國際慣例的辦事要求,並以“精幹、高效、廉潔、權威”爲目標來構建洋浦開發區的行政體制。

  “我們先向自己革命,”胡傳典說,也就是把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量批財、分物、分指標、直接管理企業等這些權力職能從政府中分離出去,以“實行最小行政干預、最大的經濟自由”爲指導思想,重新配置政府的行政職能。凡是市場本身能解決的問題,必須堅決地交給市場去解決,凡是社會、企業、個人能辦並能辦好的事,就由它們自己去辦;市場做不到,社會、企業、個人也辦不了的事,我們要主動承擔起責任。並將管理局主要職能定位於搞好統籌規劃、掌握政策、組織協調、提供服務、檢查監督這五個方面。

  這樣,管理局既沒有要維護的私利,又沒有自己吃“偏飯”的企業,因此,外商和納稅人普遍反映,到管理局辦事手續簡便、處事公正。

  胡傳典認爲,洋浦的經驗具有示範的標本意義。

  網友寄語洋浦未來

  孫樂明

  本報海口3月18日訊 (記者孫樂明)本報3月11日第五版“前進!海南人民”專欄刊登的《洋浦,改革敢爲天下先》和《激情燃燒:難忘那“拓荒牛”的歲月》等文章,引起網友熱議。

  一位網友在留言中說:“我也是當時洋浦開發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看了報道,讓人回想起那難忘的歲月,更覺得洋浦應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又一次機會,相信洋浦的明天會更好。”

  另一位網友則反思道:不光洋浦,就整個海南來說,也需要敢爲天下先的膽魄與豪情,這是特區的一個基本內涵和要求。但是,不能做不切實際的折騰,海南經不起折騰。

  有位網友發出感慨:回顧洋浦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更覺得洋浦的今天來之不易。作爲現在洋浦的建設者,更應該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發奮工作。

稿源 海南日報 編輯 張玥
我來說兩句:
暱稱: 輸入答案:
 精彩熱圖
嵌入-變動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熱點評論 ·體育頻道
廣西壯族少女“天浴” 享受聖潔之水(組圖)
裸女悉尼港遊行抗議西班牙鬥牛(組圖)
【專題】唱響濱海之超級麥霸K歌大賽第二期
【觀點PK】高校遷出市區是否有利教育發展?
換新車 讓津城出租車司機嚐盡甜頭
視頻回放:泰達俱樂部成立十週年活動啓動儀式
米盧偵查袋鼠訓練解迷津 一語點破國足制勝關鍵
10大被高估阿根廷天才:曼聯敗筆 巴蒂推崇1人
中澳兩隊已抓緊備戰 一鬆一馳成鮮明對比
英超週記:斯坦福橋的獅吼和老特拉福德的懲罰
·財經頻道 ·娛樂頻道
張曉暉:茅臺暴跌時就證明最後一個多頭死了
銀行老馬傅慎:11種基金千萬別買
“天涯在線”領軍衝擊創業板 13家衝板企業名單
全倉殺入中石油被套 楊百萬欲成“楊白勞”?
中化國際(600500):草甘膦題材股 反彈空間較大
《史前一萬年》介紹
《甜蜜蜜》北京將開播 孫儷透露好友愛上鄧超
S.H.E三家爸媽齊出遊 全家福首次大曝光(組圖)
中式旗袍赴女神之約 章子怡:聖火點燃最激動
歐倩怡順利產子 郭晉安喜爲人父請假陪妻(圖)
關閉窗口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