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題詞
感動
這裡,處處讓我們感動
四川學生與天津中學的老師一起玩『踏板』游戲。
弋威
『剛上火車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可到了這裡,我發現處處是希望!』弋威說,從登上來天津的火車一直到現在,那濃濃的愛一直圍繞著我。昨天上午體檢時,他感覺肚子有些不舒服,天津中學的老師一直陪著他看病。『一切都讓我很感動,這麼漂亮的學校,還有老師和社會各界無微不至的關懷,讓人心裡暖暖的。』
肖希
『昨天從火車站到學校的大巴車上,我暈車了,好幾個志願者一直照顧我,甚至幫我拿著袋子讓我吐,一點都不嫌我髒,真讓我感動!』肖希告訴記者,來之前根本沒想到,天津中學會如此細致入微地照顧他,『原本爸媽還擔心我一個人出門在外會吃苦受累,昨天我打電話回家跟他們講了我們受到的照顧,他們特別高興,特別感謝大家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
主題詞
關愛
我們共風雨
珍存同一樣的愛
舉全市教育之力安置好
近日來,一些地震災區學生投親靠友來津就學,也得到了本市中小學的熱情安置。有的學校還提出集體安置震區學生。市教委發出緊急通知:震災地區兒童親歷巨大的災難,身心受到嚴重的創傷,需要撫慰呵護。應舉全市教育之力,克服暫時困難,把學生安置好,照顧好。
據悉,本市中小學安置震區兒童就學,與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一視同仁,免收學雜費、課本費;各中小學校將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安排到相應年級跟班就讀,並盡力在課本、學習用品、個別輔導、在校一日生活等方面滿足他們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市教委特別提出,要在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下,對地震災區學生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從失去家園、失去父母或親友的巨大悲痛中逐步解脫出來,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並加強與學生親友的聯系,通過召開座談會、家訪、走訪居委會等多種方式,配合他們管理好地震災區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密切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有針對性地予以幫助教育。學生的在校表現,特別是異常表現要及時通知其親友,讓家長配合學校認真負起其監護人的責任。
202名川娃津娃『結對子』
『輕輕地捧起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乾;這顆心永遠屬於你,告訴我不再孤單;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緊緊地握住你的手,這溫暖依舊未改變。我們同歡樂,我們同忍受,我們懷著同樣的期待;我們共風雨,我們共追求,我們珍存同一樣的愛……』
一曲《讓世界充滿愛》道不盡人們對震區孩子無盡的愛與關懷!昨天,天津中學校園裡處處回響著孩子們的歌聲,原來這是孩子們在為震區的低年級學生慶祝『六一』准備節目。
昨天一早,天津中學組織202名四川學生體檢,並特意為20多名視力欠佳的學生配了新眼鏡!下午,簡單的英語和數學測試之後,學生們進行了趣味體育活動。而許多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紛紛給他們送來各種節日禮物。今天下午,天津中學將組織七年級學生和來自四川的七年級學生聯歡,並結成『一幫一』對子,以便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互相幫助,共同成長。
主題詞
關注
分階段撫平
震區孩子心靈創傷
『近日,天津中學接納了來自地震災區的202名孩子,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這種援助方式可以讓受災青少年遠離恐懼的環境,進入一個安定快樂的新環境學習、生活,對於幫助他們撫平心靈創傷無疑很有益處。』天津大學心理學家、國家心理諮詢師碩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楊燕分析,汶川地震,給震區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數十萬人流離失所,他們的處境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災後重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心理援助作為一項特殊的援助方式,對於地震災區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調適和能否重新面對生活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在面對這些孩子時,應當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家人,給予他們更貼心的呵護。』
第一階段:應急心理援助
『災後的心理重建不同於一般的重建工作,它是一項長期的階段性的艱巨任務,首先要進行的是應急心理援助。』楊教授分析,這一階段受災地區的青少年剛剛經歷了一次突發天災的磨難,失去家園、失去親人使他們痛苦和迷茫。最常見的表現是:焦慮、恐懼、孤獨,缺乏安全感。
『青少年處於成長發育階段,心理脆弱,一時無法正視災難。他們在經歷痛苦和挫折後,會變得敏感、偏執,不相信身邊的人,不願接受陌生人的援助,這些情緒將在孩子心中長期存在,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楊教授表示,這種情況在處於兒童期和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對策:不同年齡用不同方式
對於學前期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無私的關愛,讓他們接受良好的學齡前教育,幫助他們盡快恢復到活潑開朗的狀態,融入群體,融入社會。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存在叛逆心理,殘酷的現實在他們心中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這時,對於他們的關愛要適度。過於愛護,他們會覺得理所當然,而對他們關心不夠,則容易使他們形成仇視社會的悖逆心理。
方法:『同理』『同情』『同心』
這一時期受災青少年最需要的是來自他人的真誠的關愛和理解,但楊教授提醒,同他們進行交流有一些地方必須注意。『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會好的』『你要堅強,別人能做到你也能做到』……諸如這一類的話不能講。面對突發事件的打擊,青少年最需要有人能深入他們的內心,真正理解他們的痛苦,這類話不但起不到勸慰的作用,反而會使他們加深對於困難經歷的意識。
援助者應當做到『同理』『同情』『同心』,即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痛苦,把他們的不幸當作自己經歷的苦難,將心比心地同他們交流,讓孩子將壓抑在心中的苦悶發泄出來,在他發泄的過程中予以疏導。
第二階段:長期心理援助
應急階段之後是一個長期的心理援助過程。楊教授認為,這一階段工作的重點應是幫助孩子逐漸擺脫對於他人的依賴,樹立起正視災難以及面對人生挫折的信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災難帶給青少年的痛苦也將逐漸淡化,但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年的節假日來臨,如春節、端午、元宵節這些傳統的家人團聚的日子,受過災難的青少年心中一定不是滋味。這就要求心理援助工作需要長期、分階段地進行。到了節日更要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對於那些性格內向、遲遲不能跳出心理障礙的孩子還要有針對性地不定期進行心理輔導。
這一階段心理援助的目的是幫助青少年擺脫依賴心理,重新站立起來,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讓孩子明白前面的路還有很長,需要他們自己一步步地走下去。所以要慢慢抽出手,讓他們自己試著面對現實生活。
建議:『一幫一』認養
建議有條件的愛心家庭可以『一幫一』認養一個孩子,把他們接到家中,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感受父母般的愛。『現在的獨生子女很少懂得關心別人,家中領養一個孩子,也能讓這些獨生子女建立起責任心,懂得怎樣去關心別人,通過幫助別人也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實屬一舉兩得。』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