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沒見到王錚時,通過朋友的描述,即對她的矛盾產生了好奇——一個患過厭食癥的美食工作者。
初次見王錚,健康開朗,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語速,簡直超快,快速蹦出的詞語中頻率最高的是『喜歡』和『不喜歡』。在她愛憎分明的世界裡,美食癖、厭食癥、美食欄目、體育報道、電視臺、雜志……都上演過一幕幕激烈的『爭奪戰』,只不過每一次王錚的『喜歡』都會給她指明方向。
她是個乾脆的人,對於選擇,很少打奔兒,因為年紀輕輕的她,卻明確地知道什麼是自己要的。對於身邊的朋友,也是愛憎分明,一旦辨析出是自己喜歡的那種人,就會釋放出她的熱力小宇宙。第二次與筆者聯系時,已經相約去吃鱈魚豆腐了。

憑著她的熱量,王錚經常會在超短時間內超常發揮,能從凌晨1點到下午1點,寫完3期前期制作,包括劇本撰寫和嘉賓角色選擇等一系列工作,這種一氣呵成的創作快感跟她的個性很合拍。
王錚,1982年出生於天津薊縣,畢業於天津大學計算機系,19歲開始做特聘體育記者,現在是中央電視臺一檔美食欄目的編導。曾患厭食癥的經歷並沒有磨滅王錚對美食的興趣,現在她反而更加珍惜那回蕩在舌尖的苦辣酸甜。
苦中作樂抗厭食
『我喜歡吃苦瓜,喜歡吃媽媽做的肉炒苦瓜,因為媽媽做的味道別人是炒不出來的。』王錚眷戀媽媽炒的苦瓜,也許因為那澀澀苦味兒裡有著母愛浸潤的絲絲甘甜吧。其實,那曾經的厭食經歷之於愛『吃』的王錚也是苦的,但那苦中作樂的經歷現在嘗來也有絲絲甘甜。
『那時很痛苦,4個月,我瘦了10多斤。』王錚總是以這段厭食經歷警醒身邊的姐妹們不要節食減肥,她回憶道,『從2006年7月開始,我就基本不吃工作餐裡的菜了,我就用「老乾媽辣醬」拌一小口米飯吃,有這一小口糧食,我一天都不會餓了。』

一個以美食為癖好的人得了厭食癥,聽起來既新奇又殘忍,其實王錚會厭食也跟當時的工種不無關系,當時的王錚是導播助理,那個工種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切換機位,用內行話說就是『保菜』,因為工作職責就是『全程看菜』,所以王錚基本每天都要聚精會神地盯著5-7道菜從原料准備、烹飪到出爐的整個過程,『尤其是別人在加工你極其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原料時,當你的好奇心完全被磨滅之後,你看著菜的顏色就會頭疼、惡心、乏力。』王錚的語調已經把筆者帶回她厭食的情景裡,『我想,如果當時我不是那樣大量、長時間地看菜,我是不會有厭食反應的。我們部門的同事都是很迷戀美食的,我們幾乎每天都會到外面吃一頓飯,我喜歡和她們一起吃飯,吃的不只是美食,還有大家在一起的快樂。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一想到要出去吃飯就頭疼。』
在美食與厭食的對立情結裡,同事們幾乎每天一頓的聚餐也成了考驗。王錚可是組裡的開心果,她怎麼能把個人情緒帶到工作裡、帶給同事和朋友們呢?所以只要有人倡議,她還是會興高采烈地跟大家一起去吃飯,只不過她會給自己點一些清淡的東西,小口吃上幾筷,雖然沒有任何吃的欲望,但是那不會成為她拒絕同事們的理由。

辣是戒不掉的刺激
『如果有一天,只讓你選一道菜,吃完了就把你送一孤島上去,你吃什麼?』『火鍋,必須是正宗的重慶火鍋。』面對筆者的假設問題,王錚一臉認真地說,『吃什麼飯無所謂,辣可不能沒有。』
字典上說:辣是一種刺激的味道。當時正在平面媒體乾得如魚得水的王錚,最終還是選擇了充滿新奇的電視臺,或許也跟那如辣一般的刺激感有關吧。『你是想問,體育雜志記者一直都是我的夢想,為什麼我進電視臺了呢?』王錚倒是自己把問題提了出來,而且一語中的。『當時,兩個職業擺在我面前,確實很難選擇,中央電視臺的牌子是那麼的閃耀,況且對我來說雜志已經做了很多年,基本都懂了,國家級電視臺讓我心動,充滿了新奇、刺激。』
剛到CCTV後,王錚也面臨著選擇。相比更客觀、嚴肅的經濟新聞,王錚選擇了饒有興趣的美食欄目,『到了欄目組我纔發現,跟同事們比,自己對吃的理解是那麼的匱乏。』王錚可是朋友眼中的『美食家』,這下遇見了『內行人』,這幫同樣愛吃、一樣嗜辣,又都年齡相仿的同事讓王錚倍感親切,每次要去聚餐的時候,大家都是同『辣』中人,所以京城裡的川菜館當然是首選,選題、對美食的靈感、節目的策劃方案……也都在舌尖酥酥麻麻那一剎那迸發了出來。
酸溜溜的體育夢
雖說貴州菜酸得健康,但北方人一般都吃不慣黔菜那酸酸的味道,『我第一次吃貴州菜,吃的就是酸湯魚,另外還有桂林菜裡的酸筍、酸豆角的酸味兒我也挺喜歡的,那種發酵過的酸味兒很特別,我完全能接受。可是我不愛吃醋,尤其是山西陳醋,那酸味兒我可接受不了,我吃餃子什麼的也從來都不蘸醋。』
這個對酸的細微差別都很敏感的女孩,在擇業時毅然放棄了自己堅持多年的體育報道夢,心裡也免不了有酸溜溜的感覺吧。王錚之所以最後選擇做美食節目放棄體育報道,除了前者的輕松、享受之外,還因為美食也是王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癖好,而且做美食節目多多少少也有一份挑戰和樂趣。

『做體育報道是我的夢想。我從19歲高中畢業起,就是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新體育》雜志社特聘小記者了,兼職報道體育賽事。』提到以前的特聘經歷王錚仍引以為豪,『以前很多人羡慕我,能接觸這麼多耀眼的體育明星,當時自己只是憑愛好去做的,我的心願就是報道體育,包括以前在雜志社、天大電視臺的「天大聊齋」,都是做喜歡的體育報道。』當時,王錚采訪的體育明星大都是大名鼎鼎的,田亮、孔令輝、劉國梁、張寧……很多國字號隊員都是王錚的老熟人了,唯一生分點的就是劉翔了。『當時是同事說要去采訪劉翔,我對田徑項目極不感興趣,但那天正巧沒事就去了。當時劉翔還只是亞洲冠軍,媒體關注度並不高,不過他挺開朗的,那天采訪完我們聊著天,他還唱了首歌,挺好聽的。』沒想到,那個當時只是讓王錚覺得『唱歌挺好聽』的劉翔,今天卻成了萬眾矚目的冠軍。時間真的像魔術師,讓劉翔今非昔比,也讓當初那個采訪他的小體育記者變成了如今央視美食欄目的編導,不過,劉翔的變化是縱向的,而王錚的這一躍,卻是質的橫跨,這一步就跨過了她摯愛的體育夢。
甜藏在苦的盡頭
女孩沒有不愛吃甜食的,王錚當然也不例外,『我喜歡水果裡的甜味兒,但是糖不怎麼喜歡,基本不吃糖,菜裡不能放糖,咖啡裡更是從來都不放糖的。』

可以看出王錚喜歡那種自然的甘甜,而非後期加工出的甜味兒。這個喜歡在水果甚至苦瓜裡尋找『甜味兒』的女孩,也在工作中品嘗到了那苦盡甘來的自然甘甜。2006年11月底,王錚終於挨過了令人沮喪的厭食期,她『全程看菜』的導播助理工作也告一段落了,迎來了她編導的新工作職責,因為要全程負責節目的編播,而且可以多安排一些自己喜歡並賞心悅目的菜,厭食癥在漸行漸遠中回味起來還有絲絲甘甜。
編導的工作並不輕松,雖然選題、請嘉賓、策劃節目環節、菜品設計等一系列的工作也壓得王錚喘不過氣來,但是好在她是有興趣的。有一次,王錚從下午1點一直工作到凌晨1點,一口氣完成了3期節目的文案創作和嘉賓角色選擇等一系列工作,在別人看來的加班加點、通宵達旦,在王錚心頭,那一氣呵成的創作快感卻蕩著甜意。
『吃』心絕對
王錚的博客中總是記載著以她為中心、以吃為主題、以全中國為半徑的美食際遇,那些照片令人垂涎。記得有人告訴記者,看一個人會不會吃,要問他『煎餅?子哪家的好』,能在最普通的食物中尋找到做法最好的,確實是吃出了極致,不過,王錚跟別的吃客有所不同,她不僅講究到哪兒吃,更在意的是怎麼吃、能吃出什麼特別的味道。
這要追溯到王錚上大三那年了,『我一向不愛吃食堂,總覺得在那兒吃不出什麼好東西,都是隨便吃一口了事,我也不太愛吃拉面一類的東西,覺得沒創意,味道也不好。不過有一天,我和同學在食堂吃飯,看到斜對面的一個陌生學妹在吃拉面,只見她用醋、辣椒碎等調料調成了一碗紅黑汁兒,然後把拉面挑出來,放在汁兒裡蘸一下,再放到碗裡吃。當時我們剛吃飽,看著她吃得特別香,要不是太飽了真的會再要一碗拉面,後來我試過像她那樣去吃拉面,真的太香了,多了一份酸辣的味道,很誘人。』王錚不只觀察著每一個有關於吃的細節,更是有一套自己的絕對食譜,不見得有多精致,但每一種都是自己或者絕對喜歡或者絕對不碰的索食信條。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