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穿黃方案論證半世紀
鑒於穿黃工程的特殊性和技術的復雜程度,自上世紀50年代起即開始工程的研究。此前,穿黃工程究竟采取飛架地上的『渡槽』方案,還是采取『隱身』地下的『隧洞』方案,一直是各界爭論的焦點。相比之下,隧洞方案可避免與黃河河勢、黃河規劃發生矛盾,盾構法施工技術國內外都有成功經驗可借鑒,且可免受溫度、冰凍、大風、地震、意外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耐久性好,檢修維護相對簡單。因此結合兩岸渠線布置,最終決定采用隧洞方案。
最終確定的穿黃方案為:在黃河河床底部40米處,打通兩個各長4250米的平行隧洞穿過黃河。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河南直管項目建管部工管處處長石惠民介紹說,為了選擇穿黃工程合適的穿越地點,勘察、規劃、設計等技術人員進行過長期的通力合作,最後選擇了位於鄭州黃河鐵路大橋以西30公裡處的滎陽市王村鎮李村作為穿黃的路線。
穿黃工程任務是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同時在水量豐沛時可相機向黃河補水。一期工程設計流量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為320立方米每秒。現在,整個隧洞工程上游線隧洞已經完成了1440多米,下游線隧洞完成了1358米,預計兩條隧洞過河段將於2009年貫通。
兩條穿黃隧洞最引人注目
在黃河河床底部數十米深的不同地層中,開鑿出兩條隧洞,技術含量和施工難度很大。因此,這兩條引水的穿黃隧洞是整個穿黃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控制性建築物。穿黃隧洞總長4250米,最淺埋深23.31米,采用雙洞並排穿越,整個隧洞施工直徑約9米,隧洞內徑7米。隧洞過河段長3450米,呈圓形斷面,邙山斜洞段長800米。采用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盾構技術進行挖掘施工,技術含量高,施工工期長,在國內用盾構方式穿越大江大河尚屬首例。兩條隧洞軸心直線距離28米,采用兩臺盾構機在黃河河底由北向南平行掘進。
隧洞設計可抗7級地震
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河南直管項目建管部高級工程師劉國玉告訴記者:『深埋隧洞結構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且隧洞結構是一段一段的,連接部分采用了柔性結構的止水設施,即使有地震發生,從結構設計上最大限度地防止漏水。』根據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穿黃隧洞場區地形復雜,地震設計基本烈度為7度,即整個工程應能夠承受住7級地震的考驗。在防洪方面,穿黃工程過河建築物按黃河300年一遇洪水設計,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北岸河灘明渠及新、老蟒河交叉建築物,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按300年一遇洪水校核。穿黃工程過河建築物施工導流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
滔滔長江水穿越黃河天塹是幾代南水北調人的夢想。今天,在黃河岸邊,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正在這裡展開。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工程中投資較大、施工難度最高、交叉規模最大的關鍵項目,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幾年後,當我們站在邙山山頂南望時,將看見長4628米的南岸連接明渠逶迤走來,長江、黃河,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將在這裡交匯。
古代建設防洪堤防的石料、古木沈積在黃河河床中,成為埋藏在河床深處的『暗礁』,直接影響盾構掘進。應對方法:在盾構機上設置超聲波探測儀,加強施工中的超前預報工作。
這麼深的隧洞,『得了病』怎麼辦?據介紹,維護時,可關閉雙洞隧洞中的一個,對另一隧洞進行維護和搶修。雙洞隧洞內直徑為7米,洞底是平的,維修車輛可直驅入洞。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