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是河西區福盛花園小區的居民。一直服務我們小區的原方金物業公司於今年7月21日突然不辭而別,後經市區街有關部門協調,方金公司同意於7月24日至10月24日維持底線服務,再由業主委員會向全市物業企業公開招標。
在河西區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福盛花園小區新物業服務企業招標工作順利完成,中標企業為天津市中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10月21日,方金物業公司終止了服務,中江物業公司正式入住小區。在兩家企業交接過程中,針對難點問題,下瓦房街辦事處、區物業辦、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及兩家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多次召開聯席會議,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由於方金物業公司前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致使小區管理服務無法恢復正常。主要問題有:一、小區400多戶業主預交了全年物業費,多數有車業主預交了全年場地佔用費,截至方金物業公司10月21日退出,按規定兩項合計應退還業主款項30多萬元,但至今未退。二、小區二次供水設備9臺自動控制系統全部損壞,不能自動切換運轉,現僅靠手動維持,存在安全隱患。三、方金物業公司欠繳電費、綠地用水費等十幾萬元。四、小區40部電梯2008年沒有檢驗證書,此問題不解決將影響下一年度的年檢,也威脅小區居民的生命安全。五、小區門禁系統是2008年初新更換的,但目前無法使用,小區安全無法保障。六、方金物業公司至今仍沒有小區的任何財務賬目,不交出屬於小區業主所有的公共財產。以上問題關系到小區居民的生活穩定,懇請有關領導給予關注,盡快解決為盼。
福盛花園小區業主委員會
附記 記者接到福盛花園小區業主委員會的反映信後與方金物業公司取得了聯系,方金物業公司就信中所提到的問題給予了回復:
關於退費與欠費的問題:業主反映的欠退預收物業費是事實,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共預收物業費業主戶數為454戶,金額為:157893.7元,欠繳物業費的業主戶數為468戶,金額為:1219387.99元。關於退費的問題,在該公司退出前就與業主委員會進行了協商,公司多年經營虧損,現在已經身無分文,經與業主委員會協商,決定由公司派專人先下戶進行物業費的收繳,只要能收上來錢,就先進行預收費用的退還工作。另外,業主所反映的欠費問題也屬實,但是由於業主欠繳物業費數目巨大,造成本公司虧損嚴重,沒有任何資金可用,只要欠繳物業費的業主能夠補繳費用,公司定當補齊所有的欠款。
關於水泵的問題:福盛花園小區的9臺水泵中,其中的2臺工作是完全正常的,另外7臺在2006年底自動切換系統失靈,但是由於業主欠繳物業費數目巨大,現公司資金嚴重短缺,對於近萬元的維修費用,公司實在無力承擔,而且手動功能始終處於正常的工作狀態,並且在管理期間始終使用手動功能進行切換,絕不會對業主的生活用水造成任何安全問題。
關於電梯的問題:該小區40部電梯都分別在上、下半年進行了年檢,其中21部電梯在今年上半年年檢完畢,並取回了合格證,另外19部電梯也已經年檢完畢,只是由於公司目前沒有任何資金,無力繳納年檢費用,因此無法取回年檢合格證。但是小區的40部電梯始終處於正常的運行狀態。
關於小區資料問題:我公司已將手中掌握的全部資料交給接收方,至於土地證等資料,按照《天津市物業管理條例》規定,不屬於交接的范疇。
天津市物業管理協會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方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對福盛花園小區的服務是從2000年7月開始的,至今已經有八年了。在這八年中,小區物業費的收繳率由開始的90%以上,發展到2007年的不足60%,特別是2008年物業費的收繳率僅為44%。而業主拒交物業費的主要原因卻是開發商遺留下來的問題:由初期階段的房屋維修問題,發展到後來的機動車停放問題(特別是今年5月份小區的部分業主私自強行違規安裝機動車地鎖),引發了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使得物業公司的工作無法正常進行下去。再加上物業公司起訴業主欠物業費案件無法得到有效的執行,所以又出現許多持觀望態度的業主也拒交物業費,使得物業公司的經營連年虧損。幾年中,開發商方正地產公司給物業公司不斷地投入大量貼補資金,以維持物業公司的正常運轉,但公司虧損越來越嚴重,時至今日累計虧損金額高達130餘萬元,方正地產也無力挽救。嚴重的經濟虧損導致企業做出退出小區服務的決定。
天津市物業管理協會的負責人還告訴記者,有部分業主經常因為開發商遺留下的問題遷怒於物業公司,使得物業公司無法為業主正常服務,導致了雙方之間的惡性循環。該負責人說,要想搞好物業管理就得需要雙方的配合,一方面,物業公司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盡力為業主提供良好的服務;另一方面,業主也要加強對物業公司的理解和配合,樹立『花錢買服務』的觀念,按時繳納物業費,以便物業公司為小區提供更好的服務。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網友評論 1 條,查看全部 | ||||
物業法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強化可執行性,既要保護業主的利益,也要保護物業公司的利益。尤其是目前出現的物業糾紛普遍是因爲小區內一些缺乏社會公德的業主做出有損其他業主的事情,而物業公司又無力去糾正,最後導致其他業主的不滿情緒遷怒物業公司,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