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院士質疑科技部預算經費模糊
據3月8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在3月7日上海團的代表小組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恩多和『其他』兩個字較上了勁兒。王恩多說:『科技部總的財政預算經費是198.1億,但其中「其他支出」是69.5億,佔了總支出的1/3,這個「其他」到底包括哪些部分,這個錢怎麼用法,是我非常不明白的地方,這個「其他」含義不明確。』
財政預算不能模糊『其他』
財政預算『其他支出』的模糊性,不僅出現在全國兩會上,地方兩會上財政預算報告中的『其他支出』也屢遭地方人大代表的質疑。可以預見的是,『其他支出』一旦成為政府財政預算的固化模式,不僅不利於公共財政、透明財政的構建,也不利於社會各界的參與和監督。過去國家審計報告查出了一些財政問題,譬如年終突擊花錢等,都與財政資金違法行為有關。而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預算不夠細化,缺乏透明度。
當然,政府的財政預算一下子細化還不大現實,但必須把清晰『其他支出』作為預算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文/吳叡鶇
『其他支出』至少須附表
『其他支出』竟然佔據預算總支出的三分之一,實在是讓人對財政預算有霧中看花的感覺。財政預算中以『其他支出』代之,是因這些『支出』中,涉及的『項目』一是多且瑣碎,二是支出金額小,三是不太重要,一一道來,不僅沒有大的意義而且實在是浪費時間,所以,提請人代會審查、向大眾公布時便『總而言之』了。
對代表來說,沒有具體的支出項目,就無法審查其支出項目合理與否、支出金額是過了還是不足。而對大眾來說,更易生成其中有貓膩的猜測——『其他支出』類似於暗箱操作。
經人代會批准後,財政預算就是公共財政開支的法定依據。代表審議審查、公眾監督財政預算,是審開支項目、開支金額是不是合理合法。沒有了這一層,所謂的審議審查和監督就成了走過場。從這個角度來看,財政預算應該要摒棄『其他支出』。
一方面,財政預算支出在接受審議審查時必須讓人看個『明明白白』;另一方面財政預算報告又不能成為項目和數字的『海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為『其他支出』增設附表,方便代表和公眾查閱、審查和監督。此舉或許繁雜,但它卻能保障代表正確履職,保障大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文/鄧學志
警惕『其他支出』裡的腐敗
『其他支出』是一個出鏡率頗高的字眼,凡是對預算文化稍有熟悉者,對『其他支出』都會有心知肚明或意味深長的理解。『其他支出』如此流行,如此普遍,幾乎讓我們熟視無睹,見怪不怪,這是不正常的。好在終於有人大代表挺身而出,追問『其他支出』的定義。
據報道,香港財政預算案文本,是總共七大本大16開黃色封面的『大書』,七本預算案總量加起來近20斤。有些部門的開支細到添置座椅。香港某部門今年換十只燈泡的支出都被列出來。預算案七本大冊子全文一字不落全數上網。打開網頁,預算案言辭、預算案重點、預算案賬本、歷年財政預算案,甚至預算案漫畫版都一應俱全。
可以確信,內地的市民和人大代表也有強烈的監督訴求,但遺憾的是,諸如『其他支出69.5億』的現象屢見不鮮,民眾即便想監督,也無可奈何。
『其他支出』的數額如此龐大,又不敢公開透明,不能不讓人懮心忡忡,納稅人的這些錢也許流向腐敗的黑洞。休怪民眾過度闡釋,正因為其他開支太曖昧,民眾纔會『浮想聯翩』。冰釋嫌疑的最好方式,就是盡最大程度地公開透明,將每一筆賬,哪怕再細枝末節的開支也詳列其中。也許相關部門會辯稱,太詳細的公開『太敏感』,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頒發施行近一年的語境中,這一辯解太蒼白;也許還有人稱,財政預算太細致,會耗費太多的人力成本,這也說不通,香港特區為何能做到巨細靡遺?
近日,無論是深圳在職局處級乾部公費按摩的意外暴露,還是淮南市下撥專項財政資金辦理健身中心貴賓卡,都一再證明財政預算到了非公開透明、精細具化的時候了,如若不然,納稅人的血汗錢就會繼續被糟蹋,我們的公共財政制度就無法真正建立。文/王石川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