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幾天,上了網,就會去悼念羅京的專題裡看看。
有一篇對羅京主治醫生陳虎的采訪。陳虎說:『看著他沒有挽救過來,我當時都有過想放棄當醫生的念頭,放棄做這個職業了,覺得太殘忍了。但是一想到還有那麼多人,經過我們的手救過來了,所以我覺得還不能放棄,還要繼續做下去,做得更好。』
陳虎是解放軍307醫院移植科主任、全軍骨髓移植中心主任,以他的資力,醫術,以307醫院的醫療條件,羅京的不治,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按常理,做一件事,只要盡力了,即使不成功,也可釋然;當然,醫生面對的是生命,失敗的遺憾更強烈,更痛苦,但也不至於醫生都會有放棄職業的念頭。
陳虎的壓力來自他的內心。『那麼一個好人,一個有那麼強專業能力的人,你說如果能夠在我們手上把他救活了,能夠繼續從事他熱愛的事業,那是多好的事情。』陳虎把自己的職業跟許多職業以外的東西聯系了起來。本來,醫生跟播音員是兩個毫不搭界行當,但是陳醫生卻把自己跟羅京的職業聯系了起來。
對於職業范圍外的事情,有的人抱與己無關的態度,有的人卻做不到那麼冷靜、理性。人除了理性,還有感情;有感情,就有感受能力、聯想力、想象力,這三種能力的綜合,是人的審美能力;這些能力越健全,他就越是能夠發現、感受自己和世界、和他人的聯系。
一個人的生命內涵,就是他所能感受到的、他與世界的各種聯系;一個人的生命力,也就是他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的能力。
這種能力,跟天賦有關,更與教育有關。當下學校教育中昇學率至上的傾向,最大的危害,在於其抹殺、壓抑青少年的感受能力、聯想力、想象力,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壓抑生命力,而非發展生命力的教育。
『以人為本』,從人的本位看,人就是目的。但從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看,人也是手段,個人的生命力,是一個國家、社會的力量的源泉,是最根本的力量。人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無非是這三種能力的外化。
昇學率至上的教育,也會發展人的一部分能力,但主要是一些具體的操作能力,即作為工具的能力,而不是作為人的標志、人與工具相區別的感受能力、聯想力、想象力;昇學率至上的教育功能,在一些發達國家,是由機器人工廠承擔的。
我們一邊說要創新,一邊卻是教育在抑制人的創造力。這樣做的結果,是陳虎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以後等我們需要陳醫生的時候,也許已經沒有這樣的醫生了。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