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9日晚,一位名叫楊治國的退休老師,站在蘭州南濱河路金港城小區北門前的斑馬線上,拿磚塊砸了30輛左右闖紅燈車輛。這位憤怒老人的行為,引發網友的熱議。在32萬網民中,有近八成網民喝彩叫好,近二成的網民認為老人砸車是違法行為,行為過激,不應提倡。
砸車,是老人因斑馬線被亂闖而做出的過激行為,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縱使贏得再多的輿論支持也是違反了法律,這一點相信他本人也很清楚。老人的行為大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為引起社會關注及有關部門的重視,讓亂闖斑馬線的行為得到治理。據悉,老人砸車行為已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並加大對違章車輛的查處力度,以切實保護居民出行安全。
不久前,河南『替誰說話』事件背後的上訪難一直未果,卻因為規劃局副局長逯軍的一句話被關注纔得以浮出水面,足以說明媒體關注的力量。借助媒體關注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樣的例子已經有很多。當公眾的訴求難以通過合理的渠道解決時,往往會上演出各種過激行為。這也許是因為人們慢慢發覺,媒體的關注度不同,事情的解決速度也不同,這纔是砸車事件背後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說公眾合理合法的訴求難以得到重視,非要造成『轟動』纔能實現,砸車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那麼我們的公共秩序將會混亂到什麼地步?這種惡性循環的害處不言自明。從這個意義上說,老人砸車應該受到處罰。但處罰僅是維護了社會應有的公共秩序,如何避免下一個『砸車老人『的出現,依然是一個問題。(文/靜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