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下面我回答大家的提問。
北京電視臺記者:第一個問題,針對美國提出的加收碳關稅的說法,我們有什麼對策?一旦加收了對我們出口有什麼樣的影響?第二個問題,我們提高了稀有金屬的出口關稅,引起了美、歐的申訴,有關這方面的最新進展情況怎樣?
姚堅:中國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在“十一五”計劃之中,國家就制定了關於單位GDP能耗要在五年內下降2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減排10%的目標。同時還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採取了多項措施落實我們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中的既定政策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最近國際上有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提出了碳關稅問題,這項政策的提出,無論是與WTO的相關政策、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提出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承擔共同的帶有區別責任的要求都是不相符合的。實際上這項政策的背後潛在着借環境和資源問題來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所以我們反對這項政策。
這項政策的實施將有損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在承擔環境保護方面已經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碳關稅政策出臺,將可能引起連鎖的貿易報復,不利於克服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共同振興當前經濟。
關於原材料出口關稅的問題,西方有些國家包括美國、歐盟對於我國部分原材料出口實施了出口管理的措施提出了異議,甚至要訴諸WTO。中國關於原材料出口的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出臺,是與國際上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總體要求相一致的。大家知道,當前中國不僅是在出口環節採取了相關的政策來限制這些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同時在國內生產和資源利用環節也正在研究制定出臺相關政策來保護環境和資源。因此,我想我國實施的這項政策能夠得到多數製造商的理解。
關於磋商的問題,我們有一個工作組,前不久已在日內瓦跟有關世貿成員進行了接觸。
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們知道力拓間諜門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澳大利亞方面已經有四位部長對此發表言論,商務部認爲這個間諜門會不會影響鐵礦石的模式,會不會影響外資企業對中國的信心和中澳的經貿關係?
姚堅:關於力拓員工涉嫌竊取國家機密被拘捕一事,我想跨國公司應該遵守駐在國的法律,這件事情總體看是一個個案,也是中國在參與國際經濟活動過程中進一步依法規範企業經營行爲的體現。
關於鐵礦石談判,中國是國際鐵礦石貿易的重要進口方,佔到全球鐵礦石貿易60%的份額。前三年鐵礦石貿易價格持續大幅增長,對中國的鋼鐵企業經營狀況造成了很大影響。中國鋼鐵協會牽頭有關企業參與鐵礦石談判,爭取一個比較符合中國企業利益、符合中國這樣一個進口大國地位的價格。據我們瞭解,鐵礦石談判還在進行之中。鐵礦石談判模式是多年形成的,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渠道和模式,我想還會進一步延續。中國商務部會繼續支持行業協會和鐵礦石供應商,進行下一步談判,促進中國和澳大利亞在鐵礦石談判中早日達到一個平衡的、合理的、符合中國鐵礦石貿易大國地位的價格。
香港經濟通記者:美國商務部長來訪,中美雙方在談判當中最主要涉及的問題是什麼?有關美國放寬出口,以及在高科技合作方面,中國方面現在的立場怎麼樣?
姚堅: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到訪北京,今天下午將會在商務部和陳德銘部長舉行工作會談。中美互爲非常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佔中國進出口貿易份額的18%。雙邊貿易這麼大的規模,確實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剛纔你說到高技術產品合作的問題,這兩年中美貿易一直存在着的中方順差較大的問題。在全球化的今天,貿易順差並不代表貿易利益,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但是即使如此,中方也在促進貿易的平衡發展。我們有專門的工作組和美國方面在商談促進貿易平衡,包括促進美放寬對華出口管制,促進高技術貿易合作的內容。
上海證券報記者:關於開展人民幣外匯結算試點,商務部有沒有一些相關配套措施出臺?您覺得這對於我們出口企業以及現在嚴峻的出口形勢有些什麼樣的促進作用?
姚堅:關於人民幣結算的問題,對外貿易中人民幣結算目前還在試點階段。在當前金融危機蔓延,貨幣匯率變化波動大的情況下,實施這項政策,對於中國的出口商,對於周邊國家和中國開展貿易,肯定有重要的幫助和支持作用。從商務部來說,我們也正在和人民銀行積極地合作配合,來研究進一步配合這項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擴展這項政策的覆蓋面。比如我們在周邊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有很多大的經濟合作項目,如道路、電站、機場,這些項目的承包工程的規模、機械設備的規模都是很大的。同時我們與部分周邊國家有人民幣互換協議。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我們也會進一步和人民銀行以及有關部門積極合作,推進人民幣貿易結算。我相信,從目前人民幣貿易結算進一步延伸到與貿易有關的工程項目的結算,會有力地促進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
道瓊斯通訊社記者:第一個問題,關於中國有關部門近日逮捕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力拓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四名員工,力拓是世界鐵礦石的主要供應商,這次調查會不會影響中澳之間的鐵礦石貿易,影響中國吸收FDI的局面,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的形勢?第二個問題,有媒體報道稱中方正在醞釀改革鐵礦石進口資質制度,並計劃減少20家有礦石進口資質的公司,您能否覈實這個信息?改革鐵礦石進口資質制度會對中國未來的鐵礦石貿易產生怎樣的影響?
姚堅:力拓員工的案件,不會影響到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問題,特別是吸收外資的環境。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最重要的進展就是法制環境的進一步完善。大家注意到最初我們吸收外資主要方式是“三來一補”,包括合資企業都非常多。但看最近五年、十年吸收外資的總體情況,基本上表現爲以外商獨資爲主。這個變化的背後體現的就是外資對於中國法律環境的信心,對於中國經濟環境的信心。這個個案對總體吸收外資,總體經濟貿易應當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進一步完善政府對於外商投資企業的服務,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的門檻,進一步完善吸收外資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
從另外一個方面說,中國和澳大利亞是非常重要的貿易伙伴,兩國在多個領域有良好的合作,包括原材料、農產品、自貿區談判等方面有廣泛的合作。這樣兩個在國際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貿易伙伴,我想絕不會因爲個案而影響到貿易環境和政策。
關於鐵礦石進口資質問題,這主要是行業協會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之一。多數國家都有行業協會在進出口貿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這是市場經濟國家重要的貿易管理手段,包括日本、歐盟、美國等都會有相應的貿易行業協會來管理貿易的有序發展。所以,我想關於鐵礦石談判的資質問題,更多地會由行業協會根據行業發展的需要,去規範行業的貿易秩序。
人民網記者:第一個問題,中國的貿易投資代表團剛剛結束了對歐洲的訪問,請發言人介紹一下這次訪問取得的主要成果?這種貿易投資促進團會不會成爲一種常規化?爲什麼我們到目前爲止主要是到歐洲地區?第二個問題,最近有商務部的官員表示,我們正在制定促進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去”的一些政策,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另外,針對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持續下降的趨勢,我們有沒有什麼考慮幫助改善?
姚堅:今年7月4日到13日,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訪問意大利、瑞典、芬蘭和葡萄牙四國。這個團由行業協會組織,有20多個省份300多名企業家參與。促進團此行包括一些貿易的項目,但重點討論的問題是加強雙向投資、節能環保、高科技和中小企業等領域的合作。我們知道歐洲在節能環保和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加強這些領域的合作,也會進一步地完善中國經濟結構。
貿易投資促進團今年比較多,事實上在往年,商務部也會同所屬的行業協會組織大量的貿易投資促進團,今年之所以大家感覺比較突出,主要是在今年的外部環境比較趨緊的情況下,更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出面,爲我們國家的企業開展海外市場的拓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很多貿易投資促進團需要在當地組織一些洽談、研討會,需要一定的平臺和服務,包括幾次促進團的活動中,我們進一步簡化程序,便利出行,做了很多服務工作。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也體現了我們和世界各國共同促進經濟的發展、振興經濟、應對當前危機的決心。
關於中小企業“走出去”問題,各個部門都非常重視。大企業有比較完善的營銷網絡,高素質的人才,成熟的企業文化,所以在海外經營方面有相對明顯的優勢。政府更多地應當幫助中小型企業,給他們提供服務,主要是信息和資訊的服務,瞭解所在國市場情況,法律環境,包括勞工政策等。最近我們編輯出版了一系列介紹有關海外主要市場投資環境的叢書,同時在商務部網站上發佈,這樣便利於中小型企業“走出去”。我們還通過在海外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方式,支持中小型企業集中地在海外進行投資,這樣有利於企業羣“走出去”,上下游產業的鏈條連接起來。
關於中西部吸收外資的問題,確實今年以來出現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下降的趨勢,中部地區下降更爲明顯。當前,中西部吸收外資下降,一是因爲前幾年高速增長的走勢回落,同時也有海外資金總體下降的原因,今年一季度全球FDI下降了54%。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首當其衝的還是影響到中西部地區。我們也正在研究出臺政策,重點是支持區域的協調發展,特別是支持中西部吸收外資。
美聯社記者:美國的兩位華裔部長訪華將商討兩國在清潔能源合作方面的事宜。但是歐美一些商會對於中國最近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做法表示不滿,比如風力發電渦輪機組投標全部採用中國公司競標的方案,商務部如何迴應這些商會?中國是不是通過限制外國生產商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做法來鼓勵本土企業的發展?
姚堅:你提到的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在中國市場公平競爭的問題。爲了促進經濟的發展,防止經濟出現下滑的趨勢,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振興經濟的措施,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內容之一。無論是中國的企業,還是國外,包括美國、歐洲的企業,在這個市場機遇中都會得到重要的份額。比如美國、歐洲各國出臺的刺激經濟計劃也會使全球受益一樣。因爲在全球化的世界,產業鏈條的聯繫太密切了。無論是直接中標的企業,還是產業鏈延伸的企業,都會在中國經濟刺激計劃中獲得商機。由於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在節能環保領域有先進的技術,對於中國下一步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社會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於市場公平競爭的問題,我想說的是,無論對於中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我們都會實行一視同仁的態度。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第一個問題,關於外向型經濟轉型的問題,貨物貿易出現連續下降,服務外包潛力開始慢慢顯現出來,請問服務外包增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商務部會出臺哪些政策來支持這個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促進就業方面的?第二個問題,關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具體的案例,重慶騰中收購悍馬的事情,據稱,商務部、發改委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請問一下您對這個事件的意見。這樣超過一億美元的投資行爲是否要進入商務部的審覈流程?發改委和商務部在審覈流程中將各自履行什麼樣不同的職能?
姚堅:關於外向型經濟轉型的問題,我想這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一個持續的話題。我國經濟相對於以前的亞洲“四小龍”來說,最重要的特點是我們是一個大國經濟,大國經濟的特點是有多種經濟模式並存。所以我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促進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加速發展以解決中國的就業壓力。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下一步經濟發展面臨轉型的壓力,特別是進一步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包括服務外包的發展。最近金融危機出現,但服務外包還有比較快速的發展,是基於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國服務外包的條件和市場環境比較好,包括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包括我們國家勞動力價格在全球適中的優勢等。同時這幾年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服務外包的政策,人力資源的政策就是其中之一。比如說培訓一個服務外包的就業人員,就會有相關的就業培訓補貼。就外部環境而言,隨着金融危機的蔓延,大型跨國公司的運營模式也會發生調整和變化,會把那些不是主流的業務分解外包出去。隨着政策加大對服務外包的支持力度,我們會在經濟轉型、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利用外資方面有進一步的提升。
關於第二個問題,無論是商務部還是發改委,對於企業“走出去”都是持積極的態度,這是經濟全球化企業發展的自主行爲。中國企業積極穩妥地“走出去”需要有一定的準備,包括對於海外市場經營模式的瞭解、法律環境的瞭解、人才的儲備等等。而且最重要的是企業“走出去”,最終是爲了穩下來、發展下去,如果從這樣一個意義上看,我們也希望各類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進一步地瞭解法律法規的要求,瞭解海外市場,穩妥有效地“走出去”。關於審批環節的問題,兩個部門是各有側重的。一億美元以上項目需在商務部備案審批,但我們目前還沒有收到騰中的申請。
鳳凰衛視記者:第一個問題,部分澳企因爲力拓事件認爲在中國開展業務不確定性因素加大,可能會減少澳企的直接投資,商務部怎樣應對個案造成的不良影響?第二個問題,今天中美商務部長的會談,是否會明確涉及能源和碳關稅的問題,並且給出一個初步的解決方案?
姚堅:我們對於中澳之間經貿關係的信心是非常充分的,中澳兩國是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澳經貿合作有着良好的發展前景。
關於中國和美國商務部長的會談,目前中美之間有很多需要交流的話題,包括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知識產權保護、禽肉、多哈回合談判,以及中美貿易中存在的一些持續性的問題,也包括你剛纔提到的碳關稅問題。關於碳關稅問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保護環境和資源,而且這樣的政策是不會改變。同時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公平的、合理的國際貿易政策,來促進當前的貿易正常發展,而不是實施貿易保護。
路透社記者:今天早上公佈的外匯儲備是2.1316萬億美元,商務部對此會不會擔心有熱錢進入?請問中國目前有沒有什麼針對熱錢進入的措施?第二個問題,前一段時間,國內媒體報道商務部向國務院遞交了一份關於支持海外的房地產投資者進入國內進行房地產投資的報告,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
姚堅:關於外匯儲備的問題,從貿易環節和投資環節看,今年上半年有900多億貿易順差,同時還有製造業吸收外資的流入,外匯儲備增加是有合理的基礎。當然,外匯儲備聯繫着貨幣政策,國家會根據當前總體經濟狀況作出下一步貨幣政策的判斷。就商務部而言,我們會進一步促進貿易平衡,特別是進一步支持企業“走出去”來完善收支平衡。我們國家的外匯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監管的手段和方式進一步符合國際標準,對於熱錢問題,會有相應的預警和監控措施。
關於吸收外資政策問題,無論是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都正在積極協調研究促進外資發展政策。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二是完善區域政策,促進中西部吸收外資;三是進一步完善對外商投資的政府服務和金融服務。至於優化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