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檔案方先之舊居
睦南道109號
特點:該樓為英式別墅,摩登風格,兩層磚木結構。樓房牆面與院牆面均為混水砂石罩面,點綴規則的點狀琉缸磚,渾然一體,典雅清麗,設備齊全。內裝修不是十分豪華,但壁爐、樓梯、門窗極有特色。現為辦公用房。



『骨聖』傳奇
如果沒有方先之,就沒有中國現代骨科醫療事業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方先之,就沒有全國各地骨科醫學的人纔濟濟。1944年,方先之成立了天津市第一家骨科醫院;1953年,他在天津創辦了全國骨科醫師進修班,這一時期他主持編輯的《骨科進修通訊》成為中國第一份骨科醫學專業雜志,並最終演變成今天的《中華骨科雜志》。
1906年,方先之出生在浙江省諸暨縣。方先之自幼勤奮好學,後進入浙江嘉興的百年名校,秀州中學。在秀州中學1925年的畢業生名錄上,方先之的名字赫然於紙上,那個時候,他叫『方先知』。與此前我們尋訪的另一位協和名醫金顯宅一樣,方先之在1925年中學畢業後,也考入了上海滬江大學。按照入學時間來看,他是金顯宅的『師弟』。此後,沿著與師兄同樣的足跡,方先之也考上北京協和醫學院,8年苦讀畢業後留校先後擔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及講師,深受各級醫師推崇及愛戴。1938年他被派往美國波士頓大學深造,回國後在協和醫學院繼續任教。
創辦天津首家骨科醫院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北京協和醫院被迫停辦。協和很多知名醫師都紛紛來到天津暫避,方先之只隨身帶了一只小皮箱。來津不久,張紀正、柯應夔等原協和醫院醫師與方先之商議籌辦天和醫院,意思是『天津的協和』。
1942年7月1日,天和醫院開業,方先之負責骨科,兼看外科。骨科門診開業之後,前來就診者日益增多,骨科病床總是不夠用,於是方先之決定自行籌辦天津骨科醫院。
籌辦這所醫院,方先之幸運地得到了周學熙的大力支持。在天和醫院工作時,方先之曾為周學熙的夫人治過病,由於醫術精湛,藥到病除,因而深得周學熙信任。創辦骨科醫院,方先之找到周學熙尋求幫助,周學熙二話沒說,立刻出面組織了骨科醫院董事會。1944年8月1日,天津私人骨科醫院在沙市道正式開業,方先之任院長。
剛開業時,醫院的規模很小,只有十張病床,分三等,還設有等外床和包乾床,用來照顧窮苦病人。開業初期醫護及工作人員也只有十個人,方先之除主持日常醫療外,還要做化驗、掛號等工作。由於方先之醫術精湛,骨病患者紛紛慕名而來,1946年骨科醫院又遷到長沙路,病床增加到四十張,醫護人員也有所增加。
看他手術如看表演
方先之在骨科醫療事業上的貢獻很多:他對骨科進行分類,建立了現代骨科建制;他對骨腫瘤的分類簡明扼要,人稱『方式分類法』;他在全國首創『切開復位及內固定』手術療法,使關節骨折的治愈率與功能恢復率大為提高;他反復進行療效監測,推進中西醫結合骨折療法等。而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他首創了骨關節結核病灶手術清除療法。
上世紀四十年代,骨關節結核病還被當做是一種束手無策的頑癥。醫生們采用保守療法,病人只能完全臥床,局部制動,很少施用外科手術。日本醫生曾宣稱手術清除病灶是『通向死亡的道路』,被視為禁區,無人問津。
方先之偏要闖這個『禁區』。他從1947年開始就對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進行臨床實驗,到1950年手術終獲成功。據人民醫院骨科統計,自1951年至1955年11月間,共655例骨關節結核病人施用手術治療,其中596人病愈出院,治愈率達90%以上,病人平均治愈時間也由過去的六七年縮短到八九個月。
方先之的醫學創新得到了全世界醫學界的關注。蘇聯學者到中國參觀的時候,對方先之的手術嘆為觀止。半個世紀後,他的學生費起禮回憶說:『方先生的手術,乾淨利落,沒有半點多餘的動作,整個手術下來就像是一場精彩的表演。』
中國骨科的『黃埔軍校』
1950年抗美援朝,方先之滿懷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熱忱,首批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奔赴前線救護傷員。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天氣下,方先之每天從早到晚都堅持手術,千方百計地減輕傷員的痛苦。但在前線,他發現了一個問題:由於骨科專家缺乏,很多傷員未能得到及時准確的救治,一些不該截肢的傷員被截肢了。方先之感到非常痛心,同時深感培養骨科人纔迫在眉睫。回國後,他聯合國內部分骨科專家,聯名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成立骨科醫師進修班。
1953年,衛生部委托方先之在天津創辦了骨科醫師進修班,到他去世時,一共辦了十五期,每期四十人。這些學員如今分布在全國各地醫院,成為我國骨科醫學權威。
按照方先之的主張,骨科醫師進修班邊上課、邊實習,每個學員都要進病房。方先之親自制定教學計劃,編改講義,親自講課,他要求主講大夫們每年都要在講義中補充新材料。每一位主講大夫講課時,他都准時去聽,從不遲到早退,有的講稿要經過幾次修改纔能定稿。方先之還制作幻燈並示教手術,作直觀教學。為交流進修醫師間的學術成就,方先之在1957年創辦了《骨科進修通訊》,作為進修班的學術刊物。這本雜志在1961年改為《天津醫藥雜志骨科附刊》,是《中華骨科雜志》的前身。
盛夏清晨做手術
方先之太熱愛自己的醫學事業,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工作。在兒女眼中,這個父親對待病人細致入微,甚至比對待自己的家人還要好。
方先之的兒子方崇悅回憶:『在我們的記憶裡,父親工作的時間很長,他很少在家,總是有做不完的事,忙不完的工作,看不完的書。晚年的時候,有關部門給他安排了專車,他坐了幾天,硬要堅持自己騎自行車上下班。我不明白怎麼回事兒,問他。他說,我騎自行車,一方面可以鍛煉身體,另一方面也給國家省點兒錢。』
『老師特別替病人著想。過去沒有空調機,夏天做手術,病人長時間躺在病床上,光是燥熱就很痛苦。我們當時的制冷設備就是一臺電扇和經過處理的巨大冰塊。電扇對著牆壁吹冰塊,產生的冷風經過牆壁反射到整個房間,為手術室降溫。方先生考慮到病人的痛苦,就在盛夏季節裡,把每天的手術提早到清晨六點半鍾,這樣就可以在一天最高氣溫到來前結束手術,讓病人提早休息。』費起禮回憶。
十年動亂期間,方先之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還被剝奪了手術的權利,每天的工作是掃廁所。費起禮回憶起那段歲月,動情地說:『方先生為人認真,連打掃廁所都一絲不苟。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乾淨的廁所。』而此時,方先之已經患肝癌很久了。
1968年6月29日,一位中年男子懷抱嬰兒急匆匆跑進天津骨科醫院門診大廳。他千裡迢迢從雲南邊陲慕名來到天津骨科醫院,就是希望『骨聖』能夠搶救自己病危的男嬰。可是他卻聽人們說:方先之去世了。中年男子號啕大哭,悲慟的哭聲在門診大廳裡久久回蕩著……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