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看了人民網發的對甘肅渭源最後的代課老師漆紅玉的訪談,我們說不出什麼話來,只能沈默,沈默,還是沈默……
『我爸說,老師是一個光榮的職業,你別想其他的了。那時候我想學大夫,想學裁剪這些。』這是她走上崗位前的想法。當記者現在問她,想對已去世的父親說什麼話時,她說,『我就說,來世絕不做老師,我做其他的活兒。這個做老師已經傷透了我的心,遭受的打擊很大。40元錢我拿了20年,這是慢性的摧殘』。做了23年代課老師的她,總是期待著轉正的那天,可惜最後等待她的只是800元的補償金。
從『一個光榮的職業』到『來世絕不做老師』,這樣的轉變,能讓我們說什麼呢?
尊師重教,是人人都知道的口號。代課老師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是同樣的,難道『代課老師』這一群體,不該包括在『師』中而受到尊敬嗎?或許,有關部門重視的是『代課』兩字,但是公眾更關注的是『老師』的稱呼。學生們也只是在接受『老師』的教育,而無論是代課的還是在編的,能把學生教育好的,就是良師。學生們絕對不會以『代課』和『在編』來區分老師的。
這類的區分法,是教育行政部門的『准則』;也因此,『代課的』就只有老師之名而沒有老師之實。很多農村,特別是偏遠落後地區的代課老師,就是和漆紅玉一樣長期默默付出——『超水平』地付出。漆紅玉只不過是他們的代表。二十多年的付出,當被辭退時,只換得800元補償金。在大城市中生活的我們,都知道這800元意味著什麼——可能連一桌酒席也不夠、買不了一件像樣的家具、或是買不了一部好一點兒的手機。
漆紅玉以及廣大代課教師的境遇,其實反映出來了一種大背景,那就是教育資源的失衡。《南方日報》近日報道,廣東省教育廳負責人接受專訪時表示,義務教育師資不均衡問題仍比較突出。教師城市超編和農村緊缺並存,農村教師補充困難,不少農村學校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科目因教師不足難以開足開齊。但反過來說,正是大量代課老師的存在,纔讓廣大農村孩子有了學上,能接受到正規教育。從這一點上說,『代課老師』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現象,是有其巨大的歷史貢獻的。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功績不容抹殺,他們所付出的不是低廉的勞動。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完全全對得上『教師』兩個字。他們是真正的教師。
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乃至一生者,如果發出了『來世絕不做老師』的絕望呼喊,不僅是他們自身的悲哀,更是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悲哀。(章文節)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