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重點行業結構優化昇級積極推進。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物流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以及相關細則有序實施。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中央投資安排200億元技改專項資金支持了4441個技改項目。機械、鋼鐵、有色、造紙等行業兼並重組取得重要進展。新疆獨山子、福建煉化和天津石化3套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產。高技術制造業扭轉了下滑態勢,全年增長7.7%。數字電視、生物等產業政策發布實施,衛星應用、生物技術、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直昇機等重大產業化項目和專項建設啟動,天津總裝廠首架空客A320飛機首飛成功,以TD-SCDMA為代表的3G網絡建設和業務推廣力度加大。重大裝備本地化工作進展順利,大型鍛件等核電關鍵設備自主研制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動車組和城市軌道交通裝備本地化水平明顯提高。
產能過剩行業調整工作穩步推進。制定並組織實施了《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乾意見》,提出了促進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則和政策措施。建立了部門聯合信息發布制度,信息引導工作得到加強。落後產能退出機制進一步完善。去年又關停小火電機組2617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實現了『十一五』期間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的目標,煉鋼、煉鐵、煤炭、水泥、電石、鐵合金、焦炭、造紙、化纖行業分別淘汰落後產能1691萬噸、2113萬噸、5000萬噸、7416萬噸、46萬噸、162萬噸、1809萬噸、50萬噸、137萬噸。
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順利實施。中央財政用於科技的支出1512億元,增長30%。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16個重大科技專項全面實施,大天區天文望遠鏡、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改造等重大科學工程順利完成。知識創新三期工程加快推進。『863』、『973』等國家科技計劃和技術創新工程取得重要進展。新建了2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了5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實施了85個國家重大產業技術開發項目,積極推動企業完善研發試驗條件。
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不斷加強。南水北調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投資力度加大。京滬、哈大、石武、蘭新等一批重大鐵路項目進展順利,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有序推進,港珠澳大橋開工建設,全國新增鐵路通車裡程5557公裡,新增公路通車裡程9.8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4719公裡。新建、改擴建民用機場35個。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和長江乾線航道項目加快建設。西氣東輸二線東段工程、呼倫貝爾煤電基地、寧夏能源化工基地全面開工,西氣東輸二線西段工程實現供氣。新增發電裝機8970萬千瓦,又核准了6臺百萬千瓦機組核電建設項目,青海黃河積石峽、廣東清遠抽水蓄能電站等大型水電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我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甘肅酒泉基地開工建設。城市電網改造有序推進。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開始實施。全年原煤產量30.5億噸,比上年增長8.8%,超過計劃1.5億噸;原油產量1.89億噸,低於計劃300萬噸;發電量3.7萬億千瓦小時,增長6.3%,超過計劃738億千瓦小時。
服務業穩定發展。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財稅、供地、價格、金融等方面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加大,一批跨地區、跨行業、帶動功能強、支橕作用大的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順利開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物流配送、社區服務等發展迅猛,新興業態不斷湧現。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2.6%,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四)節能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一步加強
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效。安排中央投資和獎勵資金支持了1318個重點節能項目,可形成年節能能力7500萬噸標准煤。全年新增節能建築面積9.6億平方米,可形成900萬噸標准煤的節能能力。采用財政補貼方式,推廣高效節能房間空調器(定頻)500多萬臺、高效照明燈具1.5億只,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工作進展順利。安排中央投資支持了132個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點項目。『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等宣傳活動向縱深推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4.6%和3.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2%,超過計劃2.6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66.6%,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超過計劃0.7個百分點。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積極推進,完成造林面積58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斷加強,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實施。『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業廢水、廢氣治理工作進展順利。全國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330萬立方米、城鎮垃圾日處理能力5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2.3%和69%,比上年提高2.1個和2.2個百分點,超過計劃3.3個和2個百分點。發布了11個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又有1.02億千瓦火電機組安裝了脫硫設施,累計佔火電裝機總量的72%。
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國家方案得到認真落實,大力推進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積極推動氣候友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國際規則的制訂,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和項目合作,加強與有關國家的合作和對話,維護了我國正當的發展權益。
(五)區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
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重點工作紮實推進,新開工18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4689億元,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民生建設進一步加強。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加快,《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乾意見》發布實施,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初步形成,裝備制造業不良貸款處置工作深入開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中部崛起取得新進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發布實施,『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穩步推進,城市群發展勢頭強勁,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總體經濟實力進一步提昇。東部地區努力減輕外需下降的影響,加快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向縱深發展。
區域發展的協調性繼續增強。出臺實施了一批支持重點地區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措施,落實長江三角洲發展意見和珠江三角洲發展規劃,制定上海『兩個中心』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發展意見,編制江蘇沿海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及橫琴、中國圖們江地區發展規劃。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大,促進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以及青海等省藏區發展的各項措施逐步落實。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呈現良好態勢,區域產業分工調整加快,各地區比較優勢進一步發揮。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