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五大道』的吸引力之一,在於它若即若離的態度,在於它永遠也挖掘不完、捉摸不透的故事。走在大理道,這種置身其中,卻又永遠無法深入觸摸的神秘感更是撲面而來。
曾經居住在『五大道』的馮驥纔認為,無論是寓公式的軍政要人,還是成功的實業家們,在當時吉凶難卜的社會背景下,全都希圖安逸,不事張揚。這種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環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傾向低矮,沒有高樓;隔院臨街,院中花木掩住裡邊的樓窗,而最緊要的是,院牆全是實牆,很少使用欄杆。
大理道名人故居一覽表
3號 蔡成勛
5號 蔡家廟
4號 張志譚
7號 李霽野
18號 鹿鍾麟
36號 盧 弼
37號 訾玉甫
翠竹裡2號 高少洲、高文慶
39號 張伯苓
41號 張紀正、陳必娣
42號 林鴻賚
48號 陳光遠
57號 王天木
60號 王佔元
63號 畢鳴岐
62號 孫多鈺
66號 孫震方
賢鄰別墅 陳調甫
曉園西華村 楊文愷
一路曾五名
『五大道』自南向北,至大理道時,已經是第三條道路。這種被包裹在一個區域中心的地理優勢,造就了這條路不同於其他的獨特個性。馬場道修建最早,兩側落戶的居民也最早,因此這條路相對而言最熱鬧些;睦南道兩旁綠樹成蔭,各式建築錯落其間,『雅致』一詞再適合不過;而大理道卻輕易地被貼上了『靜謐』這個標簽。午後漫步在大理道上,很難聽到嘈雜的聲音,只有恬靜的心呼吸著溫婉的空氣。陽光照下來,使人很想變成一只貓,享受一刻慵懶愜意的午睡。
1929年之前,大理道及周邊地區還是一片開窪荒地。但這片荒地在此時並不屬於『中國地』,而是被英國人劃入了擴張之後的英租界。眼看著大片的土地荒著,不能建造房屋,不能出租出售,英國人開始想辦法。他們提出了疏通海河河道的建議,以治理水利、促進貿易的名義,對海河開展了大規模的清淤修治工程。英國人其實不僅僅看中了疏通海河河道之後帶來的經濟效益,他們還看上了從海河河底挖出來的這些淤泥。海河修治工程從1902年開始,每年從海河中挖出的淤泥約二十萬立方米,這些淤泥都用鐵管向英租界牆子河外一帶的窪地輸送填墊(俗稱『吹泥墊地』)。十幾年下來,牆子河外的英租界擴充界近二百五十餘立方米窪地被填平了。
1929年至1932年,英國工部局開始在這片土地上修築道路。大理道起初並不叫『大理道』,而是以英屬殖民地新加坡命名為『新加坡道』,也稱『33號路』。日偽時期,日本人把這條路更名為『興亞二區33號路』,又叫『南緯25號路』。直到1946年國民黨統治時期,這條路又以我國雲南省大理縣的縣名,命名為『大理道』。新中國成立後,『大理道』一直沿用至今。但歷史上,這條路先後有過五個名字,是值得讀者注意的。
今天的大理道,全長1745米,平均寬度8.5米。起於新華路,止於西康路,由於道路比較窄,多年來一直作為『單行路』使用。百年前,汽車還只是極少數人的特權,因此多數豪宅在臨街的位置都設計了便於出行的『車庫』。但如今,大理道兩側幾乎每天都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小汽車,這恐怕是這條路上近百年以來最大的變化了。
比起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名人舊居『牆更高,院更深』。馬場道的很多院牆被改造成了通透式,站在馬路上即可對院子內的宅院看個大概;而睦南道上的一些舊宅,雖然也蓋了院牆,但兩米左右的圍牆總還能讓人瞥到些牆內的風景;可大理道上的『豪宅』,院牆往往三米多高,踮起腳尖也看不見牆內的事,只有走到二三十米開外,纔能遠遠看到樹木掩映中的一點樓尖。從大理道東邊的蔡成勛舊居、訾玉甫舊居到大理道中間的孫震方舊居,高圍牆、大庭院讓這些建築成為大理道神秘深邃的象征。
整理大理道上的名人舊居,並沒有什麼共性。這條路上,既居住著下野軍閥,也居住著巨商富甲,另外還有教育家、翻譯家、藏書家、醫生等,甚至還有特務。根據現有資料,大理道上居住過的名人有18位,但顯然實際情況絕不止這些。查閱資料之後,有關大理道的記載最少,但同時說明,大理道值得挖掘的東西更多。一份資料提示,戴笠在天津成立軍統特務機構後,時常在『大理道漢奸張福居的一座大樓內舉辦雞尾酒會』。張福居的這座大樓一直是大理道上的未解之謎。
有人說,『五大道』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那些幽靜胡同裡的某個小院子裡,也許就居住著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名人後代。馬場道和睦南道上的很多房子都已經更換了主人,這種隱藏著『高人』的小院子更多地藏在了大理道的普通民居中。在大理道居住了近50年的孫大娘雖不是名人之後,但當她熱情地向記者展示了她的小院後,我們不禁對這種『藏龍臥虎』的說法開始信服。從一個小胡同裡打開的小鐵門走進去,經過一條十幾米長的窄道,向左一拐,眼前豁然開朗起來。孫大娘告訴記者,她住的是這幢樓的前客廳和書房,實木地板和實木門窗仍保持著幾十年前的原貌。二十年前,孫大娘與鄰居協商,樓後的小門由她一家使用,獨自進出,孫大娘在兩間大屋裡住出了『獨門獨院』的感覺。幾十年來,只有房管局的工作人員和郵遞員熟悉她,在這個小鐵門裡,如果她想隱居起來生活,真是太容易了。
越是走近大理道,就越能感受它的不平凡。一路走下來,很多小樓靠近馬路的一側被粉刷修飾過了,而背對馬路的一面,依舊保持著原貌。但恰恰這些未經修飾的雕花和牆壁,纔流露出百年前它們曾經有過的顯赫生活。我們相信,大理道上的名人故居絕非僅僅18處,那些埋在記憶裡沒有被挖掘出的故事,正等待著讀者與我們一起去尋覓。
如果您發現我們遺漏了大理道上的某位名人,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專家支持金彭育記者馬櫻健攝影王建一)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