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資委明令78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
針對近日備受關注的央企拿地問題,國務院國資委1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將退出房地產業務。
根據國資委在發布會上公布的材料顯示,目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有16戶,此外還有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開展了房地產業務。
按照國資委要求,這78戶企業正在加快調整重組,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後要退出房地產業務。
國資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央企業房地產業務銷售收入為2209億元,約佔全國商品房銷售收入的5%;房屋銷售面積為2807萬平方米,約佔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的3%。
據初步統計,2009年,16家以『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房地產板塊資產總額為5616億元,佔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產板塊資產總額的85%;銷售收入為1899億元,佔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產業務銷售收入的86%;淨利潤為188億元,佔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產業務淨利潤的94%。
2008年,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下屬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共227戶,約佔中央企業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企業數量的60%,但銷售收入僅佔到15%,利潤只佔7%。
國資委指出,這些數據表明,中央企業的房地產業務主要集中在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企業。
分析人士
央企退出或仍難抑房價
分析一
控制地王刷新速度
考驗土地出讓制度
業內人士表示,國資委成立以來,先後確認和公布了16家以房地產作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但央企重組阻力很大,且房地產又是塊肥肉,整合難度更大。『如果你是央企的地產高層,你願意把這塊肥肉讓給別人嗎?再說央企中的地產業務非常龐雜,怎麼退出,利益怎樣分,國資委一直在說要整合,但現在效果並不明顯。』北京某地產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
有分析師認為,即使讓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也難以遏制地王現象。『央企退出商品房市場可能控制地王刷新的速度,但並不意味著其他房企商就不可能制造新地王,實際上,這是對土地出讓制度的一種考驗。』上述總經理表示。滿堂紅地產高級主任肖文曉表示,只要房地產還是個暴利的行業,只要還有利可圖,央企不拿地王,民企也會拿。況且這16家央企下面還有那麼多地產公司。
相關股票可能走強
西南證券分析師盧源喜對記者說,剩餘16家可拿地央企今後面臨的對手會少很多,企業經營成本和經營機會將大增,預計相關的股票如華僑城、中國建築、中國五礦、中糧地產、葛洲壩等會因此相對走強。
分析二
央企『野蠻』拿地王
資金獲得太容易
著名房地產營銷策劃專家謝逸楓表示,央企能夠財大氣粗的『野蠻』拿地王,主要的底氣在於資金獲得太容易。『土地存量降低,手中又有充足的銷售現金,是央企在土地市場中一擲千金的動力。』謝逸楓表示。
另一方面,銀行也成為地王頻出的幕後推手之一。『國有銀行對國企情有獨鍾,對銀行而言,雖然央企的信貸資金未必是最安全的,但卻是最放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趙慶明說。而且,央企的融資成本遠比民營企業低,『(央企)利率大概只有3%,但是像華遠地產的公司融資成本可能要到5%?6.5%,利率幾乎差一倍。』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公開表示不滿說,『3年開發時間累積下來的資金成本差出好幾億元。』另外,即使高層不讓銀行信貸直接用於炒地,但央企們往往通過非主營房產業務的母公司獲得銀行授信,然後通過注資的方式輸血給旗下地產公司。這樣,銀行貸款就變成地產公司的『自有資金』,炒地也就理直氣壯。
且銀監局有關人士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央行的征信系統裡對貸款的去向了如指掌,但是這些資料屬於各個企業的商業秘密,『很難想象在什麼情況下,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相關的手續批准而向媒體公布。』
明年前後結清首尾新考核辦法醞釀出臺
非主業盈利過高
央企將被重新評價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權威人士昨天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坦言:『根據計劃,那些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應該在2011年前後退出房地產市場,目前已經在醞釀新的考核辦法,對那些非主業盈利過高,主業經營平平的企業進行新的評價。』
據記者了解到,中央企業要保持保值增值,房地產領域確實能比較快出成績,這也是一部分央企熱衷房地產的原因,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權威人士表示,總體上來說中央企業的數量還會繼續減少,包括房地產企業,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房地產,本身也並不符合國資委對國企的管理方向。
『央企不能偏離主業,主業經營平平,非主業盈利太高,盡管總體上成績不錯,但也應該重新考核,國資委已經開展這項工作,只是現在還沒有明確。』有關權威人士告訴記者。
除了央企熱衷房地產行業外,各地也有多個國有企業涉足房地產業,對此,廣東省國資委知情人士昨天向記者表示,一些公司本身有地皮,經營房地產也不便乾涉,但對一些與房地產毫無關系的國有企業,地方國資委會更加嚴格控制,『他們在市場上征地一般都不會批准』。
新華時評
央企大肆『攻城掠地』
已成房價高漲重要推手
自去年以來,央企『地王』屢屢出現,引發廣泛質疑。18日,國務院國資委明確提出要求: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這是對民意的認真回應,更是央企發展回歸本業的必然要求。
央企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是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事實卻表明,央企大量進入房地產市場的情況已到了非引起重視不可的程度。根據國資委的數據統計,目前127家中央企業中,涉足房地產行業的竟達94家,比例超過七成。其中,除16家主業中包括『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其餘78家均屬於『不務正業』。
在市場經濟中,資本趨利性本無可厚非,同時,央企資本進入房地產市場也有著種種『合理』的說辭。但是更應該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央企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集中與施展的舞臺,應該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而絕非一味創富和與民爭利;另一方面,在當前高歌猛進、價格快速飆昇的房地產市場上,央企大肆『攻城掠地』已成為房價高漲的重要推手。
在有利可圖的時候實施退出,貌似委屈,實則公平。讓『不務正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表明了國資委的積極態度和決心,市場和百姓更期待實實在在的效果。
可以肯定的是,非主業央企從房地產領域的退出絕非國資委『一要求就靈』,它必然將面對許多現實的阻礙和難題,包括:如何厘清央企承擔社會責任與正常生產經營的界線,如何對央企上市公司的行為進行乾預,對違規央企應該給出什麼樣的懲戒措施等等,都需要紮紮實實的工作和相關的實施細則。因此,人們在為『決心退出』叫好的同時,更關注『能否退出』和『如何退出』。 (新華)
央企·暴利·癡情
『如果不是暴利,央企怎麼會對房地產如此癡情?』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地產商告訴記者。而且上市房企的年報也成為暴利鐵證。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3月18日,滬深兩市公布去年淨利潤增幅超過200%的65家公司中,房地產企業就佔了10家,在已經公布的53家地產上市公司當中,僅有13家公司業績同比有所下降,23家開發商的淨利潤增幅超過100%。
記者統計還發現,不少房企淨利潤的增長幅度,居然遠遠超過了營業收入的增長速度。如金地集團2009年營業收入增長23.9%,而淨利潤增長了111.2%,利潤率的增長是營業收入增長幅度的4.5倍多。而中航地產去年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13.73%,但淨利潤卻上漲了654.39%。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