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段時間關於地溝油的討論沸沸揚揚,食品安全問題再一次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此同時,地溝油的黑幕在向縱深發展,福建莆田一業內人士揭露『地溝油調香精、貼上花生油標簽』的低價花生油生產內幕,指『這種最為黑心』;某自稱大酒樓廚師長的網友發帖,揭露地溝油的加工使用過程。(綜合3月21日《華西都市報》《半島都市報》報道)
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3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發布通知,要求嚴防地溝油及不符合安全標准的一次性筷子流入餐飲服務環節,原以為地溝油的問題將隨最高職能管理部門的一紙緊急通知告一段落,但是從輿情的持續關注和網絡的繼續發酵看,這一問題或許還會有太多的細節黑幕等待業內的良心發現。
政府部門的行政通知,沒能成為地溝油的終結者,固然有利益者在利益面前底線失守、肆無忌憚的生存土壤,但同時也暴露了行政監管的疲軟與滯後。地溝油問題還在持續發酵,盡管3月17日媒體曝出令人震驚的返回餐桌的地溝油問題後,政府部門隨即發出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業的通知,但廣大消費者無疑希望看到更多有力的監管措施並將其落到實處。
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吃10頓飯可能有1頓就碰上地溝油,這些數字只是食品方面學者的估算數字,市場中到底流通了多大比例的地溝油,有關監管部門應該展開細致深入的調查。更關鍵的是,在及時回應輿情的通知中,要求迅速展開的是對餐飲服務單位進行監督檢查,並且高度重視群眾的投訴舉報,且不論消費者參與調查只字未提,即使對餐飲業的監管,看也也應該更有力一些。如果按照莆田那位業內人士的說法,以地溝油調香料生產的低價花生油,不只會流入餐飲服務單位,還會通過市場流入中低收入者的家庭廚房。那麼,對餐飲服務業的監督檢查,顯然並非治理地溝油的全部。
當然,正如有關專家學者所看到的,解決地溝油的問題一定要從地溝油的源頭——餐廚垃圾的集中回收處理抓起。但是這一治本之策並不能成為在問題突發或集中暴發後,行政監管可以疲軟與滯後的理由。與綜合治本的系統防治不同,行政監管需要有充分的應急能力。其實,一部《食品安全法》已足夠向地溝油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問罪,更嚴厲的還有《刑法》明確規定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以及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這些相較於行政命令顯然更具有威懾力和可操作性,關鍵取決於監管部門的態度選擇,到底是嚴防還是嚴打。
『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嚴防是防不住的,因為地溝油還在生產、流通,在市場上汩汩流竄。將其上昇到嚴重的食品安全現象予以集中整治和嚴厲打擊,為系統治本贏得時間,以『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纔是政府部門應該采取的策略和履行的職責。當然,這考驗著監管部門的反應能力和監管決心。(燕農)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