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他纔6歲,卻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著名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瘦小的男孩譚登保,每到周末都幫助母親從山腳下的供水點,背重達10公斤的水爬上200多米的高山,回到位於半山腰的家。
很多與他同齡的小朋友,都還在媽媽的懷裡撒嬌,而譚登保所在的廣西巴馬縣甲篆鄉好合村坡合灣屯,孩子們卻早早地參與到當前這場自然災難的抗旱自救中。六七名孩子組成了背水『童子軍』,大一點的孩子不過12歲,最小的孩子纔6歲。
譚登保的姐姐譚艷芬今年12歲,個頭不算大,能裝25公斤的大水桶背到身上,必須彎下腰纔能穩住重心。在平地上走本就不易,要背著水爬上位於半山腰的家,就顯得更加艱難。
孩子們裝好水後,譚艷芬最先出發,她穩穩地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記者跟在後面,沒走出10米,就開始大口喘氣了。而譚艷芬始終邁著均勻的步伐,一步步地沿陡峭的山路往上爬,不一會,就把記者甩在六七米遠的身後。
孩子們走的『路』,並沒有任何的臺階乃至界限,只是相對容易攀爬的山石。
太陽仿佛故意刁難一樣,早上還陰涼,到了中午,突然放晴了,氣溫高達24攝氏度。還沒走出100米,記者的衣服已全部濕透。孩子們在這樣的天氣下負重爬山,汗水從額頭上一滴滴地往下流。
『我父親外出做工了,我家養著兩頭母豬和兩頭肉豬,還有3只羊、1頭牛及1匹馬,我們姐弟兩不背水的話,媽媽一個人背七八趟都不夠用。』譚艷芬告訴記者。
在爬行的過程中,姐弟倆相互攙扶著。經過28分鍾的艱難爬行,譚艷芬首先抵達位於半山腰的家。她艱難地蹲下來,把背簍裡的水桶放在地上,立即跑過去幫弟弟卸水。剛放好,譚艷芬的媽媽也背著水回到了家。譚艷芬二話沒說,又跑過去幫媽媽把沈重的水桶卸下。
『她是個懂事的孩子。』譚艷芬的媽媽說道:『譚登保心地更善良,他說長大了想學開車,好幫鄉親們拉水。』
譚艷芬和村裡的背水『童子軍』一起,都在好和小學就讀。他們星期一至星期五住校,周末回家幫助老人背水。
在廣西那坡縣著名的黑衣壯旅游景點吞力屯,記者也見到了類似的背水『童子軍』。
『中國西南旱區,在廣西是這樣,在貴州、雲南等其他旱區,也有一大批孩子,參與到抗旱自救的隊伍中。』經常給譚艷芬這些孩子們送水的甲篆鄉黨委書記楊再勵說。
由於西南旱區農村是中國主要的勞務輸出地區,一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使留守農村的老人和孩童們無可推卸地承擔起了抗旱自救的責任。
『現在的孩子,不管是城市的還是農村的,他們是一群「被寵壞」的孩子,強調自我價值,不肯吃苦,自制力不強,喜歡在虛擬網絡游戲中快意恩仇。』楊再勵說,『這場特大旱災雖然無情,但對孩子們也是一種鍛煉,讓旱區的孩子們變得「懂體貼,能吃苦」。因為嚴重缺水,他們從小就學會節約。』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