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浙江在線07月04日訊
清晨,山城新昌在晨曦中醒來。
新昌江穿城而過,江水清冽,水草曼舞。5公裡長的江濱公園裡,晨練的人們三五成群,不時有人在江邊垂釣、浣洗。
這一看似尋常的畫面,在新昌人心目中卻彌足珍貴。因為,曾經的環境惡化,至今讓這裡的人們不堪回首。
治污,以鐵的手腕『新昌江,母親河啊,曾經的一江清水哪裡去了?』5年前,面對陣陣濁浪的江水,許多市民在當地網站上發帖追問。
當時的新昌江烏黑污濁,散發陣陣臭味,行人掩鼻而走。水質監測為劣五類,江中魚蝦絕跡,不見水草。
正在江邊早鍛煉的石師傅回憶說:『那時,我住在江邊,回家第一件事是緊閉門窗,但即使這樣,半夜還是常常被臭氣熏醒。』
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一時成為社會熱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當地『兩會』上頻頻發問,市民投訴每年有160多起。
而這一切的源頭,正是當地迅猛發展的化工產業。
新昌是典型的丘陵地區,工業用地集中在縣城周邊的河谷地帶,湧現三四十家化工醫藥企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佔全縣生產總值的45%。
這一產業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讓環境容量較小的新昌不堪重負,一些企業直排污水廢氣,嚴重影響人居環境。
怎麼辦?擺在縣委、縣政府領導面前的,是一道極為艱難的選擇題。
在決定新昌命運的那次縣委常委會上,與會者心情矛盾,爭論激烈。『最後縣委下了決心,著眼長遠發展和民生改善,堅決關停、搬遷污染重的化工企業,即使經濟倒退幾年,也要把新昌江流域治理好!』縣委辦一位乾部說。
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新昌關停30多家醫藥化工企業,叫停500多個化工項目,新昌制藥廠、京新藥業、新合成公司、國邦化工等當地大名鼎鼎的企業,它們的一些重污染車間和生產線均在關停、搬遷之列。今天,仍有原料藥生產車間的醫藥化工企業只留下4家,在全縣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銳減至16%。當時財政收入只有10多億元的新昌,用於化工企業結構調整和關停治理的資金,高達11.4億元。
一系列治污組合拳精准出擊:《新昌江流域環境污染整治方案》實施,嚴格環境准入,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禁止落地;投資4.2億元的嵊新污水處理廠和投資1億多元、總長近30公裡的截污總管建成後,沿江企業的污水全部納入總管;加強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在省內率先實施清下水在線監控,在線監控中心和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先後投入使用;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先後查處案件118起,其中責令停產86家,移送法院強制執行44家……
新昌江一天天變清了,水質長期保持在三類以上,魚蝦、水草重現。去年,這一流域的新昌江、黃澤江、澄潭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均為優秀。(下轉第二版)
減排,在循環中實現在上海世博園區,草木郁郁蔥蔥。可誰也不會想到,為這些草木輸送的養料,有不少是新昌制藥廠用廢水制作的有機肥。
這種廢水,是原料藥生產線上的玉米、淀粉等發酵後產生的,原先經過預處理後進入排污管道,白白流走不說,企業每天還得支付至少2000元的污水處理費。今年3月,新昌制藥廠通過科技攻關,將這種廢水制成生物復合肥,首批50噸肥料運至世博園區。
在新昌醫藥化工企業,現在流行一句話: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這句話出現的背景,正是當地政府倡導的『綠色化工』理念。
縣委書記溫暖解釋說,在高強度的發展經濟過程中,只有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等手段,纔能從根本上實現節能、降耗、減污,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環境保障能力。
根據新昌縣相關污染整治考核辦法,采取企業污染整治限期達標的倒逼機制,未完成整治任務、達不到環保要求,一律停產整治;同時建立政策激勵機制,對污染治理、清潔生產等實行專項財政資金補助,至今已補助企業6.6億元。
企業對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5年來,新昌制藥廠投入3480萬元用於廢氣整治,新增130多套吸收裝置,去年又投入2000萬元擴容改造污水站,深化廢氣、尾氣治理。
近5年來,全縣用於污染治理的投入達17.48億元,其中政府投入9.8億元,企業投入7.68億元,不少資金用於『三廢』資源化利用。據統計,去年,全縣維生素生產的廢水排放量,比上年減少90%以上,廢渣排放量減少95%以上。
多年來戴在新昌頭上的『省級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的帽子終於摘掉了。去年,新昌還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縣。居民結伴在江中暢游的畫面,前年起又重現新昌江。
短評 捨得之間有智慧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如何協調經濟利益,是任何地方發展過程中都難以回避的問題。山區縣新昌面對經濟利益和生態環境的取捨,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關停30多家重污染企業,叫停500多個環保不達標項目。這不僅需要大勇氣,更需要大氣魄、大智慧。
放棄,正是為了謀求更多更好地獲得。環境保護,並非不發展工業,而是發展什麼樣的工業。只有堅決淘汰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的落後產能,纔能為先進產能騰出資源、環境和市場空間,改善產品結構;纔能緩解產能過剩矛盾,避免大起大落;纔能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產業競爭力,實現工業由大變強。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丟掉哪一座山,都不是老百姓想要的發展。當前,我們要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