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唱自己的歌
《燒肉粽》是這麼唱的:
『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疼愛),讓阮讀書幾年冬,出業頭路(工作)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
其實這是一首非常心酸的歌,那個時代許多孩子因為家境清苦無法繼續昇學,只能在半夜街頭大喊燒肉粽叫賣。
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經濟開始發展,大家都為了改善生活環境而努力,為了賺更多的錢,可以沒日沒夜地加班做工。當時,臺灣第一個電視臺臺視開播了,很快就有了綜藝節目『群星會』。那操勞的工作之後,身心自然需要松弛,大家擠在電視機前觀看綜藝節目裡歌星的演唱便成為通俗的娛樂。於是,群星會的主題曲,就成為當時的流行歌:
『群星在天空閃亮,百花在地上開放。我們有美麗幻想,為什麼不來齊歡唱……』
『群星會』算是通俗娛樂節目的代表,但年輕人或知識分子總是相對叛逆一點兒,總覺得這些是『靡靡之音』,所以,上世紀60年代也是西洋音樂流行的年代。因為那時美軍駐臺仍有美軍電臺,因此許多年輕人也喜歡收聽美軍電臺的音樂節目。
20世紀70年代初的臺灣,可說在『外交』上節節敗退,但另一方面,因為如『保釣運動』等因素,民族主義也被激起。
隨後『唱自己的歌』的民歌運動開始了,捨棄了西洋流行歌,開始自己作詞作曲,比如說三毛的詞,李泰祥的曲,齊豫的歌,細膩又清新的歌詞,觸動了年輕人的心。
另一方面,當局因為政策需要,推行『淨化歌曲』,所以靡靡之音如『群星會』,也在此時被迫停播。
1979年,臺灣當局與美國『斷交』,氣氛緊張又風雨飄搖,有辦法的當然都到外國去了,但留在這裡的,就更需要團結一心。
那幾年,最流行的不是講情唱愛的流行歌,而是像《梅花》這樣的歌曲:
『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它越開花,梅花堅韌象征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進入臺灣經濟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人是有錢起來了,但是精神卻慢慢空虛。這時,羅大佑的歌曲又丟下一顆『震撼彈』,歌詞流露出對社會現象及環境的不滿和批判,如當時流行的《鹿港小鎮》: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臺灣許多年輕人都是從中南部鄉下到臺北工作的,在臺北賺到錢穩定下來後,卻又發現心裡好像缺少了些什麼。這首《鹿港小鎮》在當時引起廣泛共鳴,成為流行金曲之一。
羅大佑的《童年》也唱出了許多臺灣『60後』的回憶:
『福利社裡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更開放,經濟飛快發展,賺錢機會更多時,《愛拼纔會贏》剛好唱出了當時臺灣人的所想。
這首歌除了本身就跟葉啟田的際遇起起落落有呼應的效果外,也更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這可能跟臺灣長期是一個移民社會有關。
臺灣是一個資源缺乏的海島,對外依存性較高,為了生存下來,商業不得不發達。在重商的精神下,只有努力找機會拼搏開拓纔不會被淘汰,所以這首歌真的貼切地描述了許多臺灣人的心聲。
重慶出版社出版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