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加拿大國防和外交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埃莉諾·斯隆日前發表文章稱,目前,在世界幾個核大國中,中國所擁有的核武器是最少的,其只有大約100-200枚核彈頭,而美國及俄羅斯的核彈頭數量都在2000枚左右。鑒於這一情況,北京政府決定利用美軍過度依賴衛星的劣勢,通過反衛星武器限制美軍在對臺行動探測中國陸基核部隊的能力。而且,中國還在臺灣附近海域部署了存活能力更強的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及洲際彈道導彈。
文章稱,在吸取海灣戰爭以及美軍其他行動的教訓後,中國決定采取不對稱方式應對戰爭,其特點就是利用美國的既知弱點。這與《孫子兵法》強調隱秘、欺詐以及迂回作戰的軍事傳統相一致,強調集中發展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能力。而且,不對稱作戰方式也和自海灣戰爭及1999年科索沃戰爭後,解放軍所發表軍事著作的思想相吻合,即以發展創新戰略與戰術為中心,旨在『創造與擁有技術優勢的對手公平競爭的環境。』
文章指出,或許美國軍隊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其對衛星的依賴。美國利用位於低地軌道的成像及偵察衛星,來探測恐怖分子訓練營與地下核設施情況,以及秘密軍事行動等。位於中軌道的GPS等導航衛星,則用來准備定位精確打擊的敵軍目標,以確保世界范圍內軍事後勤補給的暢通。位於地球靜止軌道的軍事通信衛星負責為美國戰斗部隊提供保障以及實時且不間斷的連接。而且,位於地球靜止軌道上的衛星還能將戰場無人機所收集的數據,實時傳送給設在美國境內的指揮中心。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美國軍隊逐漸發展其作戰能力,例如,通過發展網絡中心戰能力,使美軍的不同平臺(軍艦、戰機、坦克等)能夠實時共享信息,並根據相關信息采取行動。不過,受地球表面度的影響,美軍的多數信息都必須依靠衛星傳送。
文章稱,中國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方面是采取措施使美國軍隊所依賴的大量C4ISR衛星處於危險之中。對此,一名分析家指出,中國對反太空能力的追求是其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旨在通過阻塞美國軍隊的視、聽、說能力來對抗美國軍隊。而網絡戰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這一目標,尤其是通過攻擊將信息傳送給終端用戶的衛星地面接收站,或者直接攻擊衛星本身。2007年1月,中國利用彈道導彈擊落一枚中國舊氣象衛星,這表明中國能夠從地面發射反衛星導彈,擊落敵軍衛星(至少能擊落那些位於低地軌道的衛星)。而且,還有人擔心中國正在發展能夠摧毀衛星的天基系統。
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實際上對太空武器禁令並不感興趣,因為反衛星能力對中國非對稱作戰方法至關重要——雖然不佔常規優勢,但仍可在地區衝突中擊敗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理論家已就太空優勢這一概念討論了15年,而且,解放軍還定期舉行包括反太空環節在內的訓練演習,如對支持臺灣附近美國航母的衛星進行乾擾。
文章指出,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反衛星試驗和核部隊生存力之間明顯存在關聯。在諸多大國當中,中國的核武器最少,約有100-200枚彈頭,而美國和俄羅斯則分別擁有大約2000枚核彈頭。對此,專家表示,中國越來越擔心其小規模、大體靜止的陸基核部隊,能否在危機期間的首輪攻擊中生存下來。為此,中國需要通過反衛星手段限制美國衛星在危機中探測中國陸基核部隊位置的能力。
由於擔心一旦發生臺灣危機,美國會破壞中國的海上交通線並阻斷石油運輸,所以其正在增強其核力量的生存力。中國正在三亞基地部署新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而且也在制造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這些舉措很重要,因為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和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的存活能力比固定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強得多。中國歷來聲稱其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擁有這些新能力後,中國可能會重新考慮其威懾政策。有關中國軍事理論的資料暗示,中國核力量可能有一項新任務:威懾針對中國大陸的常規攻擊。因此,『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雖然仍是中國官方政策,但其是否能夠在發生危機時將之堅持下去仍是一個問題。
文章指出,美軍依靠信息絡網進行軍事行動存在重要漏洞,因此針對美國軍事系統展開網絡戰是『非對稱』方法的又一領域。例如,2007年夏,中國曾成功侵入五角大樓設計在危機(如中國攻擊臺灣)時調遣其他部隊的系統。五角大樓已經確認,其他國家遭到的一些網絡攻擊也源自中國,加拿大研究員也發現中國對世界數百個外交部和大使館進行了網絡攻擊。據估計,約有120個國家正在進行網絡戰,而努力獲得強國地位的中國已成為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尚不清楚中國政府或軍方是否了解或批准過這些行為,但一些西方專家稱,中國缺少此種行動的組織技巧,而且中國最大的網絡威脅不是攻擊美國軍隊,而是民用工業。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