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魯迅先生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遺憾的是,現實中某些馭權者卻偏偏迷信:權力搗鬼術可以呼風喚雨,不受規制。
譬如,雲南昆明市宜良縣要求村民『刷綠墳墓』,美化山野風景。據村民解釋,當地墓碑被刷上綠油漆或披上『綠衣裳』,是當地部門用高音喇叭在村子裡通知要求的,『要是不刷油漆的話,墳墓就會被炸掉』。
你無法揣度決策者抱著什麼心思,要跟故人墳冢過不去。『綠油油的青山上,東一塊西一塊的白色墳墓很難看』,吊詭的審美觀,滑稽的『協調』思維,在美學原理中沒有半點支橕,在生活中卻可以大行其道。
經不起絲毫邏輯上的追問:突兀而別扭的『化了妝』墳冢,難道就比『原生態』的白色墓碑要好看?百姓約定俗成的墓葬習慣,為什麼要輕易打破?憑什麼『不刷漆,就炸墓』?……『綠化』墳墓的舉動,唯一的『合法性來源』就是『上面的要求』,就是官員的癖好與指示。
上有所好,影響甚遠,是歷史演繹的規律。既然權力有怪癖,私人審美嗜好通過公權力的『催化』,演變成荒唐離譜的奇怪『政策』,就不乏可能。就像年邁時的商紂王,喜歡『造酒池,懸肉為林』,於是舉全國之力造鹿臺,建酒池,窮奢極欲;又如童話裡的國王,愛好穿新衣,就不務正業,遍招裁縫。當喜歡看綠色墳墓的癖好穿上『權力』的盔甲時,叨擾群眾花冤枉功夫,作出『包裝』自家墳墓的無聊舉止,自然在所難免。
要麼刷漆,要麼炸墓,在不容分說的二元選擇面前,平民百姓沒有討價還價,更別說據理力爭鳴不平了。盡管『太歲頭上動土』在傳統文化語境裡,意味著為非作歹;重遷慎終,纔是對祖先的孝敬與尊重,但強權相逼,不得不低頭。做沈默的羔羊,成了權利弱小的村民們的宿命;沒有話語權的庇護,前人墳墓也不能安息,只能任由『粉刷』。
頤指氣使的權力,總是無制衡的制度設計『嬌生慣養出來的孩子』。如果官員在將私欲兌換成『政策需要』的途中,能多些法律制約、內外監督的路障,權力通吃必然會夭折在法治的路口。『上面要求』合不合理,也不該是官員自己說了算,至少得有制度化的價值判斷機制,即民主決策。理性而正義的程序下,墳墓刷綠式的詭異政策,纔不會『脫口一出,便成政策』。
無邊界的權力,一旦玩起『搗鬼術』,就會重創權利的『神經』。當體制性的約束都歸位,權力怪癖也就會『識趣』地離我們的公共生活而去。否則,那些可憐的『被刷綠』的墳墓,就是我們脆弱權利的縮影。(佘宗明)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