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久前,記者在臺灣金曲獎的彩排現場看到,只有2位歌手的彩排互動卻來了50多名臺灣記者。為了拍到畫面,記者們搶著推著,半分鍾不到,我已從距離歌手最近的位置被生生擠到最外圈。如此陣仗實在誇張。當我把此疑問拋給旁邊的臺灣男記者,他不以為然地說:『沒辦法,臺北地方就這麼大,媒體、記者卻很多,當然活動就經常爆滿了。』
漸漸的,我發現即使小活動,也會有10多家臺灣記者參加。報紙電視上,同質新聞太多,基本上看一份報紙就會知道頭一天臺灣發生什麼新聞。標題都很誇張,但有的內容乏善可陳,某家庭因私人恩怨被仇家報復之類的事情,媒體會用半個版一個版大肆報道。
一天清早,我看到某報的招聘啟事赫然寫著:招聘記者,專業不限、學歷不限,唯一要求就是在某月某日前能來報到上班。
我與臺灣同行談到此話題,他們都有很多話要說。
『臺灣記者的密集度奇高。你知道嗎,桃園機場還派駐著多家媒體的記者呢,因為經常有名人從機場走出來,拍到畫面就好上版面啊。這在全球來看,應該是罕見的吧。』
『你問我臺灣媒體有多少家,反正電視媒體就有20多家,平面、電子媒體就更多了。』
有記者大倒苦水:『有人說臺灣記者格調差,只會問八卦問題,我們也不想啊。自從娛樂報紙來到臺灣,它的衝擊可以說讓其他媒體格調變差了。傳統媒體表面上都嘴硬,但私下裡都向娛樂化、八卦新聞靠攏。記者不搶不八卦就沒有飯吃。』
『在臺灣做記者流動性很大,要經常做跳槽的准備。』有記者自嘲說,臺灣媒體生存環境差,在有的媒體做記者,不需要多麼專業,能跑能問能搶最重要。『為了搏版面,先要搶新聞,深度哪裡還顧得上!有時為了抓人眼球,可能要「導演」情節,要斷章取義。』
同行們知道島內媒體環境不好,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無奈啊。事實上,我認識幾位資深的臺灣記者非常有水准。他們堅持新聞倫理、堅持社會責任,用心做深度報道,贏得敬重。不可否認,某些客觀因素的牽絆確實存在,但是回歸記者本職也並非多麼困難的事。那就要拋開膚淺,力求深度;不做編導,還原新聞真實面目;不跟風,著力於有意義的獨家,用良好的競爭心態,一起愛護臺灣媒體的生存環境。畢竟,媒體人不是新聞導演,不八卦不見得沒有飯吃啊。(徐蕾)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