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注定是要吃苦的。我的問題是,加之於我們身體上的痛苦是否有一個總量?人想逃脫這個總量,其方法便是追求快樂,以為快樂增長一分,痛苦就會減少一分。在一個片段上也許如此,但就漫長的人生而言,痛苦只是延後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確不錯,但明朝呢?所以就有了『先甜後苦』或『先苦後甜』的說法。
小朋友吃東西,有的先挑好吃的吃,有的卻把好吃的留到最後享用。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或苦樂觀的暗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彰顯。
孩子們明白,每次好吃的東西總是有限的,不那麼好吃的東西也是有限的。好吃的東西雖然好吃,但消耗一點就少一點。不好吃的東西亦然。誰也佔不了更大的便宜。但在接下來的整體人生中,這一點就被模糊了。人生的苦樂可不似孩子們的吃食,它們的總量難以計算,以至於總量的概念也變得沒有必要。取而代之的是,苦樂此消彼長,多一分快樂就少一分痛苦。於是乎,追尋快樂成為人生的當務之急,也是最終的目標。
都說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看來只說對了一半。人只是趨利,以為趨利就是避害,追求快樂即是避免痛苦,並不需要特別避免。如果說,總量之說是經不起推敲的,此消彼長說同樣也經不起推敲。
每當看見那些因早年縱欲而罹患重病的人,我不禁會想,他們遭受了多大的痛苦呀。這些痛苦如果用於一個人自我完善的道路也該成功了。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