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老百姓感嘆『看病難』,說到底還是好醫生太稀缺,能治好病的醫生不多。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生的數量遠遠不足。2009年,全國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約1.7人,而美國約為2.6人。同時,我國醫生的整體素質也不高。據衛生部統計,在鄉鎮衛生院,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技術人員不足23%;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不足4%。
我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機構的利用率僅為30%,而國際平均水平是50%—80%。這說明,基層缺乏患者信任的好醫生。
我國的好醫生為啥這麼稀缺?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醫生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不高,投入大、產出低,風險大、收入低,這樣的職業很難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每年的高考狀元榜上,尖子生幾乎沒有學醫的,醫學院校的生源質量呈下降趨勢。在我國就業人口中,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比例不足1%,而英國為6%、美國為4%。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病人越來越多,疾病也越來越復雜,醫療需求出現井噴。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需求的增加可以刺激資源的供給。然而,醫療衛生行業卻出現了一個悖論:一方面,社會的醫療需求猛增;另一方面,人們學醫從醫的積極性卻在下降,好醫生的供給量不能有效增加。這說明,現行醫療衛生體制的資源動員能力還很低,一個源源不斷『制造』好醫生的機制尚未形成。
醫生是醫療行業的核心,也是醫改的主力軍。解決看病難,關鍵在醫生。如果不能充分調動醫生的積極性,醫改就很難成功。因此,提高醫生的薪酬待遇,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是增加好醫生供給的重要手段。只有最大限度解放醫療生產力,增強醫療衛生行業的資源動員能力,創造有利於好醫生成長的社會環境,看病難纔會得到根本緩解。 (摘自《人民日報》)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