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為何不想開啟香檳慶祝?過去3天,大量國際媒體都圍著這個問題打轉。中國商務部官員強調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社會不興奮,絕大多數中國人認為就該是這樣,但一些西方媒體把這一切看成了中國的一場大表演,認為中國是在故意哭窮,是害怕承擔大國的責任。這是一場有些奇怪的『中國是誰』的輿論之爭,西方社會總體上仍看不起中國,認為中國內部差距大,貧窮的國民依然很多,問題重重。但現在西方指責真窮的中國『哭窮』,值得警惕的倒是中國。這兩天,一些西方媒體重提對中國的減排要求,以及人民幣昇值的責任,不能不讓中國人產生聯想。中國幾個星期前還因與美國的摩擦被說成『傲慢』和『咄咄逼人』,一轉眼又被斥責過於謙卑,這不公平。英國《泰晤士報》說的一段話相對還算溫和:『中國在與一種充滿矛盾的局面抗爭,一方面仍作為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樣的位置上,中國必須認真思考在世界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中國被指『悶悶不樂』
中國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作何反應?美國《紐約客》雜志網站17日刊登一篇中國來信,題目是:為什麼悶悶不樂?文章寫道,這個消息在美國備受關注,而在中國卻引發了一陣自我鞭策,希望提醒世人中國仍有許多極度貧窮的人。文章引述一家中國媒體的話說,『位次的變化顯然給中國招來不少妒忌和防范……很有可能它真的只是一個數字,天災將繼續侵襲中國,美國的軍艦和國會繼續咄咄逼人。』
英國《金融時報》18日的文章寫道,在本國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推動下,中國得以超越宿敵。人們原本預期北京方面會對此大加吹噓。然而,在本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二季度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後,北京方面的反應卻與人們的預期完全不同。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還有待提高。』這篇題為『解密中國的「謙虛」』的文章宣稱,中國之所以堅持貶低自己的全球排名,中國官員之所以執著於『發展中國家』帽子,是因為別的原因。如果沒有這頂帽子(許多其他國家巴不得摘掉這頂帽子),中國在主張本國不能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具體限制、必須維持出口補貼和農業補貼以及不能推行認真的政治改革方面,難度會比現在大得多。因此,中國官員並未對自己的成就大加吹噓,而是繼續堅守他們長期奉行的『韜光養晦』外交政策,想方設法否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迅速崛起。文章還稱,北京方面很希望把自己的鋒芒掩蓋得再久一點,以求國際社會對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和參與更多國際事務的要求也能再往後推一推。
《韓國經濟》17日的社論分析中國為何不想開啟香檳慶祝時提到『中國責任論』,還說中國與西方在責任的范圍上有很大分歧。美聯社稱,中國商務部發言人的評論反映了北京對外界將其看做一個負有潛在巨大責任的發達經濟體感到不安,即便快速增長有助於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日本《每日新聞》說,目前中國在全球變暖、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一直主張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要求中國承擔和自己經濟規模相符的責任表示反對。但是,如果中國GDP總值超過日本,中國還繼續抱著這樣的態度必然會遭到發達國家強烈批判。法國戰略研究所亞洲部專家瓦萊麗對瑪麗安娜-2電視臺稱,中國在經濟增長後,將由此獲得的實力用於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而非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述駐北京的政治分析家莫塞斯的話說,中國官方媒體顯然沒有沾沾自喜。莫塞斯同時對中國政府采取謙卑態度表示『贊賞』,稱『我不覺得這是矯揉造作』。莫塞斯說,北京對其新的經濟地位如此低調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明白今後問題艱巨』。經濟學家擔心中國經濟奇跡不再的各種可能性。《印度快報》寫道,世界富強大國排序朝著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但中國人情緒復雜,一些人將此視為國家傑出成就的自豪感來源,另一些人則深深不安於西方可能因害怕中國崛起而建立一個針對北京的聯盟。北京清楚過早將自己樹立成一個重要大國可能導致針對中國崛起的強烈反彈,他們記得蘇聯上世紀70年代在地緣政治中的驕橫從而導致了10年後的衰敗。文章引述中國專家的話說,當我們談論中國的經濟力量時應該謹慎,避免高估。
中國沒有逃避責任
中國對『世界經濟第二』的低調回應被一些人解讀為要『逃避大國責任』,而前些日子中國明確反對美韓黃海軍演、堅持自己的匯率改革計劃等又被西方認定是『強硬』和『傲慢』。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專家沈大偉曾說,美國對待中國的家長式作風已有很長一段歷史了,可追溯到19世紀,並涉及美國『指導』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化,現在美國似乎希望指導中國如何擔當一個世界強國。
《金融時報》18日稱中國『寧願被低估』。文章說,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貨幣匯率都被嚴重低估,甚至『韜光養晦』也與此有關。文章稱,『故意被低估』的思想廣泛體現在政府主導的各個領域裡,甚至成為一種『潛規則』。在經濟方面,適度的『被低估』對中國確實是有益的。正是由於『被低估』,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得到了更多的投資、技術和發展機遇,並在2001年以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件實現了『入世』。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在國際上受到孤立以來,中國一直采用非常謹慎的外交政策。這種置身事外的處理方式降低了中國的話語權,但卻在國際上為中國贏得了中立者、和平者甚至『美國霸權受害者』的形象,獲得了一定的同情。文章說,現在的中國比上世紀90年代開明得多,影響力也強得多,但那時中國與歐洲、日本的關系卻比現在融洽得多。這不能不說有『被低估』的功勞。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袁鵬18日對《環球時報》說,1997年經濟危機時中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人民幣保持穩定,都是中國在積極承擔大國責任;中國還與世界在朝核、伊核問題上合作,在氣候問題上承諾減排。中國不存在掩蓋實力而忽視責任的問題。美國從經濟世界第一到成為真正強國還經歷了50多年,中國的情況遠比美國復雜,外界沒有理由把過分的責任硬塞給中國。袁鵬說,中國正處在迅速轉型過程中,很難簡單地對中國角色進行定位,但發展中國家是中國的基本屬性,中國的政策制定只能依據這樣的現實。
過去5年,隨著中國力量增強,西方變得越來越敏感,關於中國將放棄『韜光養晦』的預言不斷增加。2006年,中國中央電視臺播放了12集的系列電視片,描述歷史上9個大國崛起的原因。《紐約時報》當年12月9日的文章說,直至最近,中國力量的不斷上昇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在中國內部基本上沒人宣講。北京長期以來奉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教誨。意思是中國需要全力發展經濟,不應謀求在海外充當領導角色。但是,這種謙遜的傳統開始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日益自信,認為中國崛起不會曇花一現,國家需要更多地定義其目標。手握1萬億美元外匯,軍費飆昇,以及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發起外交攻勢,北京開始在國外維護自己的利益。此後,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2009年國慶大閱兵都在西方引發了中國將結束『韜光養晦』的大議論。
中國的低調面臨內外壓力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預測說,使中國走上當前經濟地位之路的鄧小平曾告誡北京跟世界打交道要『韜光養晦』,但現在中國已是世界經濟老二,難以這樣做了。同一天的《金融時報》說,中國在GDP榜單上名次上昇所象征的成功,將帶來更大程度的關注,以及對北京方面在世界舞臺上擔負更多責任的期望。文章引述專家的話說,『長期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一直保持低姿態,但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還將在明年成為最大能源消費國。所有這些裡程碑都意味著中國能躲的地方越來越少了』。文章說,中國的一些嚴重問題和中國領導層面對的不少問題,是外部世界基本上看不到的,在外人眼裡,中國就是一個快速增長的經濟體。
《金融時報》18日還刊文分析中國難以在國際事務中保持低調的國內壓力。文章說,『韜光養晦』政策理順了外交政策,卻在中國國內遇到了挑戰。在『公民意識』崛起的大背景下,公眾對外交政策和關系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了『全民圍觀外交部』的局面。在外交上,國民最需要的是存在感和安全感,不可能像外交官一樣思考。『被低估』是由資深官員策劃的低調政策,與社會轉型期陷入浮躁的國民心態實在難以相容,
袁鵬認為,韜光養晦已經超越了戰略和策略,成了中國人精神層面的東西,是西方直線型思維理解不了的,即便中國成了世界第一,中國也仍會韜光養晦,將它片面理解為隱藏實力是根本不對的。
英國《每日電訊報》18日說,現在西方對中國的焦慮部分來自它們對自身的不安全感,金融危機使他們對自己的模式產生了懷疑。文章說,盡管北京的軍費只有美國的1/10,但五角大樓年度報告本周就中國日益增強的硬實力發出警告,稱中國的造艦計劃和『航母殺手』導彈可能消除美國在公海維持了50年的戰略優勢。事實上,西方也很難確定中國的身份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華盛頓郵報》說,中國的迅猛增長產生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矛盾。中國擁有世界排名第二的軍事預算,向太空發射飛船,但許多家庭年收入只有幾千美元。中國擁有2.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國有公司在海外大量投資油田礦井,中國在二十國集團中是主要經濟體,但聲稱自己在世界銀行和其他國際機構中是為發展中國家說話。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