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韓國或許是世界上最沒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周邊國家稍有風吹草動,似乎都能令它投來警惕的目光。最近被這種目光盯得很不舒服的是中國。韓國金融監督院近日發布消息稱,中國今年上半年所持韓國國債較去年倍增,達34億美元。這筆錢在中國2.4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連個零頭都不到,在外國人持韓國國債總額中只佔6%,但多家韓國媒體連日來將它看做一件令人警惕的大事,有的宣稱中國『帶有某種意圖』購買韓國國債,今後韓國的經濟政策要看中國臉色。還有人擔心中國借國債在政治上整韓國,因為中國此前已靠這招『讓美國夾起了尾巴』。一名中國經濟學者23日對《環球時報》說,韓國並非經濟信譽很強的國家,增持其國債不過是因為中國想把原來放在美國籃子裡的雞蛋往外勻勻,這也有利於韓國融資,但韓國卻和日本一樣,總擺脫不了怕被中國欺負的心理慣性。這種過分猜疑會令中國人更加不愉快。
中國增持招致韓媒猜疑
擔懮大量本國國債被中國人買去此前只是美國人的心病,但韓國媒體連日來也在為這件事犯急。《韓國時報》22日題為『中國大舉進軍韓國債券市場』的文章稱,中國今年上半年持有的韓國國債金額超過了去年年底的兩倍,達到34億美元,中國這場『搶購風』比人們普遍預期的要快得多,購買量也大得多。韓國政策決策者們正在緊盯過去幾個月中國對韓國國債咄咄逼人的采購,雖然韓國政府理解中國此舉意在美元日益不景氣的背景下擴大外匯儲備投資多樣化,但他們也擔心此舉會給韓國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該報認為,對韓國來說,中國的搶購潮給韓國帶來的傷害比好處多。
究竟中國增持韓國國債會給韓國帶來哪些副作用?《韓國時報》的說法是,從長期看,目前中國平均每月要增持3000億韓元韓國國債,其中大部分是3年和5年期國庫券,這種需求推高了債券的價格,今後韓國央行動用貨幣政策調控經濟時效果將受影響。韓國《京鄉新聞》22日對此更聳動的說法是,『韓國市場人士擔心,今後可能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動向而非韓國央行』。一些市場人士提出,由於韓國和中國在國際市場存在很多相互競爭的商品,所以中國可能是帶著某種意圖收購韓國國債的。
《首爾新聞》對此解釋說,韓元可能因為中國大量收購韓國國債而昇值,將給韓國出口帶來負面影響。進一步說,韓國金融市場和韓國經濟都有可能卷進中國漩渦。文章強調,中國動用外匯儲備集中購買韓國國債,而不買韓國其他債券,『這是奇怪的』。
在這篇流露對華猜疑的報道中,《首爾新聞》也曾宣稱中國購買韓國國債說明中國看好韓國經濟。韓國《金融新聞》也說有人想買韓國國債是好事,有利於韓國政府在國際市場籌資,但文章轉而強調,這也說明中國左右韓國國債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金融新聞》稱,中國拋售美國國債而增持日本、韓國國債包含經濟和政治目的,在年初美國威脅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時,中國曾通過拋售美國國債讓美國不得不夾起了尾巴,韓國也應該警惕過度依賴中國不利於韓國。文章還將這種擔懮上昇到政治層面,稱雖然中韓建交以來兩國交流令人矚目,但中韓是否確保了可以配得上『戰略伙伴關系』的信賴,是否實現了與此相稱的發展都需要思考。該報稱,在開放的時代韓國政府難以限制中國的投資,但天安艦事件已顯示出中國仍然在包庇朝鮮,如果中國大量持有韓國國債,今後韓國在外交領域也難以自由。
23日,《環球時報》記者試圖電話采訪發布中國增持韓國國債數據的韓國金融監督院,對方表示不清楚此事,建議記者詢問韓國使館和韓國央行。
中國要惡意收購韓國國債?
中國真能惡意收購韓國國債嗎?23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中國經濟學者均對此表示質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說,他從沒聽說過有一國惡意收購另一國國債的事情發生,中國更沒有必要對韓國打這種牌。孫立堅說,由於美元具有霸權地位,美國國債流動性強,容易變現,目前各國可能大量持有的只有美國國債,而韓國的國債流動性差,如果中國大量持有,萬一到了急於變現的時候可能連接盤的人都找不到。
一名熟悉東亞經濟情況的中國經濟學者23日對《環球時報》說,各國政府發行國債就是為了讓別人來買的,開放國債市場的國家通常是委托銀行或證券公司出售國債,對購買者身份沒有明確限制。目前,中國只是韓國國債第三大持有國,持有量不及盧森堡和美國,但韓國媒體強調中國是動用外匯儲備購買,這種情況下購買時肯定會亮明身份,如韓國政府執意不許中國購買其國債,是可以要求金融機構不向中國出售的。可現實是韓國政府至今沒有對中國增持公開表現出任何不滿。
該學者說,中國如果真想惡意收購韓國國債並不是沒有辦法,即使韓國政府限制中國主權資金收購,中國也能通過在韓企業或在韓華僑甚至韓國企業購買。但這樣做對中國沒有意義。他說,韓國是個沒有經濟信用的國家,1997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暴露出韓國經濟過於全球化的弱點,世界經濟一有風吹草動韓國總先受害,購買韓國國債對中國來說是有風險的。
雖然韓國輿論對中國增持韓國國債表現出警醒之意,但也承認目前中國購買的韓國國債並不算多。《韓國時報》稱,截至今年7月底,被外國持有的韓國國債總額約為71.91萬億韓元,而其中中國人握有4.35萬億韓元,只佔約6%。但《韓國經濟》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韓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是1.5%,因此雖然目前韓國國債只佔中國外匯儲備的0.15%,但未來中國有可能將此比例調高到1.5%,也就是說中國今後可能會購買超過400億美元韓國國債。但也有韓國分析人士說,韓元不是美元日元那樣的國際貨幣,中國持有這麼高比例的韓元資產『很難』。
即使中國大量擁有韓國國債就能影響韓國經濟決策嗎?中國資深經濟記者陳言說,答案是否定的。他說,中國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但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決策沒有什麼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購買韓國國債只是比較小的步驟,今年上半年中國購買了203億美元的日本債券。此前中國一直把巨額外匯儲備投在美元債券上。美國官員擔心中國會拋售美元債券,因為沒有其他的市場能夠吸納如此龐大規模的債券。不過中國學者表示,中國出售的只是一小部分,不會對市場產生多大影響。
美日的心病傳染給韓國
22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從現在起,美國再也不需要中國人的錢了』。文章說,當中美在南海和黃海的攤牌演變為冷戰後最嚴重的大國碰撞,美國再依賴中國的幫助解決債務問題就已不再是明智之選了。文章說,過去一年中國減持了1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努力尋找其他投資渠道,購買了創紀錄的日本、韓國、泰國和拉丁美洲國家國債,此外中國還在建立石油和煤炭戰略儲備,或許還有工業金屬戰略儲備,中國還在非洲和中亞購買天然氣資源,在加拿大買油砂,在圭亞那買木材,當這種擴張遇到政治壁壘,他們就為別國工程融資,如為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的深水石油項目提供100億美元貸款,當其他一切努力都失敗時,他們就購買債券。這一切都是為了使中國的外匯儲備遠離美國國債。
在此番韓國媒體對中國收購韓國國債流露出警惕之前,日本已經經歷過類似的情緒波動。一方面日本政府對中國增持日本國債表示『歡迎』,同時媒體卻擔心『日本的弱點被中國抓住』。『這種擔心就像一種心病,先是美國發作,接著傳染到日本和韓國』。一名中國駐韓記者23日對《環球時報》這樣說。該記者表示,韓國輿論最主要的擔心是雖然現在中國持有韓國國債還不是問題,但一旦中國大量持有,中韓關系又不好時,中國會像拋售美國國債那樣對付韓國。這種焦慮符合韓國擔心被中國整的心理慣性。
韓國《東亞日報》23日也刊登了一篇介紹『中國在世界資產市場行使影響力』的文章,中國主權資金對韓日國債的追逐,中國對黃金資產的收購,中國央行上周宣布允許外國中央銀行及金融公司對中國債券市場進行投資等內容都被羅列在文章中,其中最後一點被該報評價為中國發表了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獨立宣言』,而文章標題更加聳動:『各國經濟受中國國力影響而震蕩』。
《中央日報》評論說,中國的目標是將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世界金融危機,中國開始厭倦『綠紙片』美元了,他們高喊『打倒美元』,傾盡全力培養人民幣成為繼美元和歐元之後的『第三貨幣』。中國也很清楚,這條道路並不容易,他們的目光首先投向亞洲境內,所以出現了『賣美買日』。中國金庫內的韓國國債也正在增加。這意味著以後中國可以對韓國決定利息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力,這是韓國絕不能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看作他人之事的原因,而且中國資金還注視著韓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
孫立堅說,中國開放國債市場,歡迎韓國央行來購買,中國不會說韓國購買中國國債是有意搞亂中國的金融市場。如果一個國家的市場是開放的,他就不能歧視性地挑選買家。此前,中國清華大學教授何茂春曾在解讀日本輿論出現對中國增持日本國債的擔懮情緒時說過這樣一句話,『資本市場的債券都是商品,有人買很正常,無人問津纔是真正的懮慮』。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