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月齡的寶寶因被子捂得大腦缺氧,生命垂危,送醫過程中卻遭遇早高峰,心急如焚。在警車開道下纔送到醫院,但因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越來越堵的杭州交通令急救車無可奈何,醫護人員希望,在擁堵無法立即改變的現狀下,路上的車輛能給生命讓讓道,特別是私家車。
事件 孩子命在旦夕進城卻遇早高峰1月10日9點25分,一輛110警車領著120救護車,開進省人民醫院。車上載著一名2個月大的男孩,因晚上被子蓋得太實,致大腦缺氧,情況危急。
患者名叫小雲,父母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從雲南來餘杭塘棲打工。
『晚上蓋兩條被子,凌晨3點左右,我被寶寶的嘔吐聲吵醒,後來他開始抽筋。觀察一段時間,發現情況越來越不好,大概6點送他到餘杭當地醫院。』媽媽說,醫生認為情況很危險,就緊急轉送省人民醫院。
120越往市區開,擁堵越嚴重,進入市區已8點多,馬路上塞滿了汽車。盡管救護車上的人心急如焚,但只能隨車流走走停停。行至一條馬路時,看見不遠處路邊停著一輛110警車,小雲的爸爸急忙下車求助。得知孩子病情危急,警車立即開道領路。
急救車司機介紹,不堵車的情況下,從餘杭塘棲開車至省人民醫院不到兩小時,而這次開了近三個半小時。
『孩子送來時全身發紫,呼吸微弱,有嘔吐抽筋癥狀,體溫低,只有32度,初步診斷為小兒捂被綜合征。』省人民醫院兒科醫生說,小孩的毛孔很細,出了大汗又排不出,好比中暑,最大的危害就是高熱或缺氧,會導致全身器官缺氧,大腦損壞。而小雲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3點多發生嘔吐,轉到省人民醫院都已經9點多,現在還在觀察,嚴重的話可能會腦壞死或死亡。
如果小雲提前1個小時送到,能否治療得更好,我們不能假設,但急救遭遇行路難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說法 急救任務加重交通擁堵添亂『院前急救是指從第一救援者到達現場並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開始,直至救護車到達現場進行急救處置後將病員送達醫院急診室之間的這個階段。』省急救指揮中心常務副主任、省人民醫院院長葉再元教授認為,院前急救做得好,能給醫院急診的醫護人員爭取搶救時間,為病人爭取寶貴的生命,也能節約更多的醫療資源。
省人民醫院院前急救年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急救需求日益增加。2009年全省急救中心共接調度電話近223萬次,與前一年相比增加56.9%;有效急救呼救近42萬次,佔總調度電話的18.8%,與前一年相比次數增加了42.5%;救護車出車35萬次,比前一年增加46%;全省各急救中心搶救患者共計29萬餘次,其中危重病人9萬多次,佔總數的32%。
為此,我省已在完善全省的院前急救網絡上加大資金、人員等方面的投入,2010年為欠發達地區補充70輛急救車,全省急救車接近900輛。
但急救專家認為,影響院前急救有多種因素,交通擁堵是重要因素之一。
調查 讓道,公交車最好私家車最差由於道路不暢,120趕到搶救地點時,經常會被焦急等待的病人家屬埋怨,『這麼點路怎麼開了這麼久?』『你們120怎麼這麼慢』,急救人員只能一邊緊急搶救,一邊不停解釋。
『家屬的心情我們完全能理解,性命攸關,這時等1分鍾感覺比10分鍾還要漫長。』市急救中心省人民醫院急救點駕駛員章熙德說,一旦家屬上了車,看到一路上這麼堵也就理解了。有時碰到有車不肯讓道,家屬會急得下車去交涉,甚至拍打對方的車身『趕』他們讓開。
采訪中,120駕駛員們向記者抱怨最多的是:現在開急救車太難了,車多路堵,不少車聽到120警鈴根本不願讓道,有的車甚至還要搶道。車多路堵是沒辦法的事情,但主觀上不願讓道,讓人感到有些心寒、氣憤。
11日12點04分,章熙德接到市急救中心發來的短信,東新路與紹興路交叉口一位男子從橋上跳下……他立刻出車。文暉路由西往東,在建國路與文暉路口左轉至東新路。考慮情況危急,離交叉口還有百米處拉響警鈴,當時不少車聽到警鈴主動讓道,但一輛小車就是不讓,一直飛快地行駛在他前面,直到交叉口紅燈亮纔停下,120也只能緊隨其後等待。
『不讓道、等紅燈(緊急情況,120可以闖紅燈),加起來要浪費至少一兩分鍾,這片刻決定患者生死。』章熙德說。
擔架員劉方榮說,據他長期觀察,在交通禮讓方面,公交車做得最好,出租車次之,不願意讓道的多為私家車。
『急著上班、急著辦事,每個人都有急事,但耽誤幾分鍾時間事情可能還能辦好,而生命逝去了就沒了。如果搶救的是自己的親人,你會不讓道嗎?』章熙德希望那些不肯讓道的人,能設身處地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