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記者林艷興葉鋒)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建保障性住房1000萬套,相比2010年的580萬套增長70%,其面積大體相當於2010年全年商品房的供應量,創歷年之最。
這一計劃如何落實?哪些人群會因此收益?將給房地產市場帶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分赴江西、上海等地進行了調查。
梯次享受保障房陽光
『要不是政府建造的廉租房,像我這樣的殘疾人,一輩子都不敢想能住進這樣的房子。』贛州市民郭贛英自幼患小兒麻痺癥無法行走,10多年前丈夫下崗後,一家三口生活拮據,一直租住在城郊接合部兩間狹小的房屋裡。2006年搬入廉租房小區後,兩室一廳62平方米的房子,每月60多元租金比原來200元便宜了很多。
目前,贛州全市已有1萬多戶像郭贛英這樣的家庭享受了廉租房的陽光。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幾年,中低收入家庭、進城農民工、大學畢業生、棚戶區住戶和農村危房戶等住房困難群體,將根據其住房困難程度和經濟承受能力,陸續享受到相應的住房保障。
在上海,廉租房保障對象收入標准已五度放寬,人均月收入限額從城鎮『低保』線的320元提高到1100元,財產限額從3萬元逐步放寬到12萬元,在這種收入水平以下的人群已經實現『應保盡保』,目前已超過7萬戶享受廉租房。經適房的購買對象人均月可支配收入限額也已由2300元放寬至2900元,人均財產限額由7萬元放寬至9萬元。公租房則不設『收入線』,與上海就業單位簽訂一定年限工作合同,在上海無自有住房或人均居住面積低於15平方米的均可申請。
過熱樓市有望回歸理性
90個重點城市監測顯示,2010年1到11月,新建商品住房上市面積達3.55億平方米。1000萬套保障房,即使按照每套40平方米計算,其總面積將超過2010年全年新上市商品房。
去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不斷加強,但房價依然走高。分析人士指出,保障房新建並陸續投入使用後,由政府主導的保障房將擠入商品房『一股獨大』的住宅市場,房地產市場將進入『商品房+保障房』的雙軌制時代。保障房成為住宅市場的主要供應源,成為調控市場的有力砝碼,將有效遏制房價持續上漲,促使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
但是,在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的當下,如何使保障房建設得到落實至關重要。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除2010年完成較好外,過去幾年全國保障房投資任務完成率只有三分之一,經濟適用房開工面積僅佔商品房的5%。
『髒亂差小區』減少
『有了合適、穩定的公租房,不僅有踏實感,更有安全感。』從江西贛州來上海打工多年的農民工羅新愈說。幾年來,他輾轉上海城郊各地換房而租,一些臨時居住、群租的小區髒、亂、差,治安條件也不好。2010年底,他和公司的幾位員工一同租住了閔行區七寶鎮新落成的公租房小區『聯明雅苑』。兩居室公寓廚衛、電話、寬帶、空調等一應俱全,進出都要通過門禁系統,有24小時保安服務,而房租比周邊同等條件的商品房要低30%。
復旦大學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傑說,過去,城市低收入人群和進城農民工大量聚居在棚戶區、城中村等『髒亂差』小區,容易滋生社會問題。隨著1000萬套保障房逐步投入使用,這部分人群有望住進新樓,改善生活條件,有利於增加社區和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