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年是『和合』的演義。和是和諧,合是團圓。一年的奮斗和汗水,只有回到團圓,落實到和諧上纔有意義。這,也許就是勢不可擋的回家潮的緣由吧?就是人們不惜犧牲春節期間大賺反而付出大量旅途開支歸巢的動因吧?每一個上年紀的中國人,大概腦海中都有一個『和合』二仙的模樣,也有一個『荷』和『盒』的意象。
可以作為中國人表情的年畫『一團和氣』,居然可以讓一個人端居圓中,甚至就是一個圓,真是再智慧不過。而中國人記憶中的經典意象『福祿壽』三星,在我理解,和『和合』二仙有著脫不了的乾系。他們笑口常開,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經百萬億劫不惱不怒,歷百萬億劫無怨無懮。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設若一個人正在生氣,看到這樣的年畫,他的臉上該出現怎樣的表情?
在老家,只要人家填了『三代』(在紅紙上填寫的祖宗三代神位,比如我們郭家,就寫郭氏門中三代宗親之神位),大年初一都要去上香的,即便兩家是仇人。在老家,許多冤家就是大年初一這天和好的。人家都能進門來,在三代前上香,在祖宗前磕頭,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原諒的,於是握手言和。
正是基於這樣的民間信條,大年成了一個天然的和事佬。包括大年初二之後的『走親戚』,除了體現著感恩、孝和敬的主題之外,還是對鄉村倫理的一種自然維護。
《一團和氣》《連年有餘》《五福臨門》《出門見喜》《天官賜福》這些年畫,既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符號,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意象,同時也是人們美術化了的祈福。而社火則純粹是一種媚神之歌舞,社為土地之神,火是火神。社火中的議程則是赤裸裸的祝福。比如《財神頌》:『財神進了門,入著有福人,福從何處來,來自大善心。』就是說,財神進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首先要是一個有福人。而福從何來,福從善來。為此,我們發現,這個《財神頌》,實事上是告訴我們財神的本意。
而作為祭祀主體的祭祖,更不必說。兒孫福自祖德來,這是中華民族最為廣泛的因果認同。既然兒孫福自祖德來,托庇於祖先保佑,則是千家萬戶再自然不過的心願。
這便是古人對祈福的理解。福是怎麼來的呢?福從積德行善來。在古老中國朴素的因果傳統中,它認為一個人做了大官發了大財不是他自己的能耐,而是祖宗陰德。為此我想,大年期間的祭祖它也是在表達著一種古人對祖先的理解:祖宗是你快樂的源頭,是你財富的源頭,是你顯貴的源頭,祖宗和後代之間有一種深沈的隱秘的邏輯關系,甚至人們把一切好運的到來都歸功為祖上有德。所以我們怎麼可以不去認真地感謝祖德,去認真地祭祖呢。《朱子家訓》有言『宗祖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並且把它置於『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的前面,以此呈現一種並列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春節期間的祭祖,既是感恩,又是祈福,又是教育:你能有今天的健康,今天的平安,今天的榮華富貴,這是因為你有一個大後方,那就是祖宗功德,這就是中國人的因果原理。它告訴我們一個公理,做好事不吃虧,做好事絕對正確。什麼叫五福臨門,什麼叫出門見喜,什麼叫天官賜福,都是一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一種比較儀式化的訓誡,這纔是祈福的本質意義。如果說你帶著很強的功利心去求榮華富貴是求不來的。
為此,唐五代的馮道說得好:『但凡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大年是感恩的演義。尋根問祖也好,祭天祭地也好,給老人大拜年,走親串戚也好,都是教人們不要忘本。感恩是鄉土中國永恆的話題。它滲透在中國人的每一項活動中,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節日中。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的成長,包含著多少造化的慈悲,包含著多少父母的心血。只要是一個有心人,女嫁男娶的時刻,他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感謝父母。而在民間比較古典的婚禮上,是必設一個祭桌的,是必要請祖先來見證我們的誓言,我們的愛情。那一炷香不點燃,是不能結婚的;那一個頭磕不下去,是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夫妻的。所以古典的婚禮,它既是婚禮,也是感恩禮。再說夫妻互拜,那也是感恩的范疇。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數百萬億的人群中,一男一女能夠相識,相知,相愛,最終走到一塊,結為百年之好,這中間有多少需要我們去感念的東西。所以古典的婚禮其實是一場古典哲學的演義和教育。
現在都市的婚禮很大程度上已經變成了一種游戲,一個司儀在那兒不著調地造一些幽默,引導大家說鬧,然後大吃大喝。但是中國古典的婚禮不是這樣,它是非常神聖的,也是非常莊嚴的,它要讓我們通過它深深地體會一個詞:天作之合。現在有不少愛情專家鼓吹愛情可以通過他們發明的公式謀算所得經營所獲,假如古人聽到,我想他一定會笑掉大牙。
天作之合,這個詞,只是想想都覺得奧妙無窮。天作之合,那是一個多麼浩大的恩情。想想看,兩個人能夠同時代生到同一個星球,該是一種多大的希奇多大的恩典;之後又能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又是一種多大的希奇多大的恩典;相遇又能相識,又是一種多大的希奇多大的恩典;相識又能相知,又是一種多大的希奇多大的恩典;相知又能相愛,又是一種多大的希奇多大的恩典;相愛又能相合,又是一種多大的希奇和多大的恩典。只要我們想想這種遞進關系中的概率,想想那個時空點的因緣際會,從時間的無量劫分之一,到空間的千百萬平方公裡之一,到人頭的百萬億分之一,再到億分之一,再到萬分之一,再到千分之一,再到百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這其中,該是蘊藏著多少緣分。只有這樣去推想,我們纔能理解什麼叫天作之合。既然是天作之合,我們怎麼可以不去珍惜她的苦心和成果。
所以古人所說的結發二字,連理二字,秦晉二字,它的裡面包含著多少的期待和囑托,就是說我們不能輕言分手,因為它是天作之合,它是秦晉之好,它是連理之枝。這個恩情,我們如何報答得了,更別說蘊藏在兩人身上的『年』。這也許就是民間為什麼認為把婚禮安排在『亂歲』(臘月二十三至除夕)期間纔大吉大利的真實『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