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也許因為自己是喝著遼河水、啃著玉米面餅子長大的,多少年來本能地喜歡趙本山的喜劇小品,可以說是他的鐵杆粉絲。但這幾年來卻明顯地感到,趙氏小品一年不如一年,特別是今年春晚《同桌的你》,真讓人覺得『江河日下』了。老套的男女情感誤會,觀眾都洞若觀火,劇中人卻在那裡糾來扯去,毫無懸念和新鮮感;那些反復使用的逗笑招數,已經讓人生厭,實在笑不出來。不客氣地講,趙氏小品差不多快走到盡頭了。
任何事物都有高峰低谷,這並不奇怪。但就趙氏小品而言,之所以盛極而衰,除了事物的內在規律之外,至少有兩點致命的硬傷。一是遠離社會的熱點和民生疾苦,疏離了大眾。回想早些年,不論是鞭打乾群關系的『三鞭子』,還是譏諷乾部公款吃喝、不辦實事的『扯蛋』等,趙氏小品都不同程度地乾預了生活,抨擊了時弊,表現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引起了觀眾的共鳴與喝彩。但是,後來卻走上了純粹搞笑、逗樂的『忽悠』之路,『賣拐』也好,『賣車』也罷,都是內容蒼白之作,除了賺取廉價的笑聲,沒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這種變化的軌跡,恐怕是趙本山先生曾經宣稱過的『不碰政治』的直接結果。但是,像喜劇小品這類形式的文藝作品,一旦遠離了社會,遠離了民生,其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許多年來相聲的窮途末路,已是前車之鑒。照著這條道走下去,趙氏小品也玩不了多久了。
二是透支了生活積累,步入了胡編亂造的歧途。趙本山先生早期的許多好作品,都能讓人從中感受到黑土地上濃濃的風土人情,這完全得益於他曾經擁有的豐富的農村生活積累與感悟,與他得天獨厚的農民出身有著直接的關系。誠如周恩來總理生前所言,文藝創作的規律是『厚積而薄發』。好東西的背後必定是厚厚的生活積淀。然而,在商業化了的演藝界,已經紅遍大江南北的趙本山先生,身不由已、無可奈何地以近乎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去『制造』文藝作品,早就透支了生活積累,掏空了生活體驗,遭遇今天的尷尬實屬必然。看看黑龍江電視臺頻頻亮相的《本山快樂營》,完全是在胡編亂造,哪還有文化和藝術可言,連淺文化都談不上,人們從中只能看到趙氏小品衰敗的影子。
趙本山先生的表演天賦和纔華,雖然舉世公認,但沒有好劇本,英雄也無用武之地。作為趙氏的崇拜者,真不願意看到趙氏小品走到這一步。但本山先生聽不進善意的批評,並且在《同桌的你》中特意用了這樣一段臺詞:『我不喜歡趙本山,在我們高雅人的眼裡,他那些玩藝太俗。』(大意)把這些話說成是對有不同意見的觀眾的挑釁與反擊,可能有點過,但卻真的令人反感。這也難怪,他不是公然說自己『在對農村生活的了解和熟悉方面可以當教授們的老師』嗎?但動輒坐著私人飛機『天馬行空』,常常在高爾夫球場裡消遣的大老板,又能有多少農村和農民的生活體驗呢?遠離了培育自己的黑土地,遠離了曾經與之為伍的農民兄弟,又聽不進批評意見,趙氏小品只能一年不如一年,真是太可惜了!(汪長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