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黑客攻擊西方能源公司』一事11日繼續發酵。有消息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已介入調查。歐美媒體也爆出更多『精彩』細節,包括:『黑客竊取能源公司高管的筆記本密碼』、『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攻擊來自中國』等。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查道炯教授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排除西方媒體為此事附上戲劇化色彩,進行蓄意炒作。這部分體現出西方對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擔懮。『他們的動機是給中國企業抹黑,讓中國企業在競標時承受巨大的公共關系壓力。這一事件與以前的谷歌案類似,被賦予國家安全方面的想象力。』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美國電腦安全和防病毒公司邁克菲10日發表報告,聲稱至少5家大型石油及天然氣跨國公司成為『中國黑客』的受害者。該公司稱,從2009年11月起,黑客們發動數波網絡隱蔽攻擊。攻擊地點位於中國境內的多個城市。這些攻擊通過美國的互聯網服務商和荷蘭的服務器集中到一起。
報道進一步披露,攻擊行為主要是入侵哈薩克斯坦、希臘、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油氣企業高管們的個人電腦,竊取一系列密碼,利用密碼繞開防火牆,進入公司網絡,實現信息盜取。英國《金融時報》稱,攻擊行為『似乎是由一個人數為12人或更少的小組發起的』。
邁克菲首席科技官庫爾茲表示,『黑客感興趣的是油氣田投標和運營方面的財務等信息,這些信息高度敏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能促成或破壞數十億美元的合同』。美聯社和《金融時報》稱,美國FBI正在對此事進行調查。但FBI女發言人珍妮-希勒表示,該局意識到油氣行業面對的網絡間諜活動威脅,不過她不能證實或否認是否采取了具體的調查行動。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網絡技術專家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英美媒體報道的黑客攻擊手段來看,這個問題首先不是黑客的問題,而是他們的軟件設計安全漏洞問題。報道提到的一些黑客工具不僅在中國的地下論壇有,在其他國家的互聯網上也『滿街都是』。用如此低端的手段攻擊不像蓄意所為,更不像專業的、有組織的商業間諜的行為,倒像是一般的木馬行為。所謂的攻擊地址來自中國,有可能是外國組織或個人控制的中國地址,用它作為中間橋梁進行攻擊。
查道炯認為,此事是之前西方炒作『中國間諜』、『中國黑客』的延續。目前的報道還只是『有機構懷疑』、『正在調查』,尚無正式結論。另外,國家之間因為競爭的原因相互有工業和商業間諜的行為也很正常,西方國家也用同樣手段對付中國。只不過看誰的保護牆建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