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作爲全國社區志願服務組織發祥地,天津市和平區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活動以羣衆需求爲本,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27年薪火相傳,助人爲樂在朝陽里社區蔚然成風,志願者用他們的“凡人善舉”踐行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扶危濟困開啓27載志願服務之路
1988年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辦事處開展的“萬戶居民問卷調查”中顯示,生活在朝陽裏的13個孤老、殘疾和困難家庭存在生活困難。在朝陽里社區黨支部的號召下,1988年10月,6名居委會成員和7位積極分子成立服務小組,爲這13個困難家庭提供義務包戶服務。
這個13人的服務小組,成爲我國最早的社區志願服務團隊的雛形,如星星之火一般點燃了朝陽里社區志願者們的服務熱情。
27載薪火相傳,志願服務在這個社區已經成爲居民的自覺行動。
孟昭梅阿姨2002年從居委會退休後,就與81歲的孤老戶錢淑珍奶奶結成“對子”。孟阿姨每天到老人家裏陪她聊天、散步,精心做好一日三餐給她端過去,大年三十,陪着老人吃完餃子纔回家。錢奶奶胃出血住院,孟阿姨端屎接尿,忙前忙後。
如今已經94歲的錢奶奶住進了養老院,孟阿姨便每隔一兩天就把營養餐送到遠在城郊的養老院。孟阿姨告訴記者,我什麼也不圖,就是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奉獻一點愛心。
2005年,離婚的劉愛珍帶着13歲的孩子搬進了朝陽里社區。看到她生活十分困難,社區志願者王志仁爲她送去了錢物,天冷送衣服,過節送米麪,並用專項的扶危濟困愛心款,幫助劉愛珍的兒子完成了學業。
劉愛珍說:“沒有志願者,就沒有我這個家。現在我也鼓勵孩子奉獻愛心,回饋社會,把志願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從“老三送”到創新社區志願服務
2月3日,賙濟宏老夫婦家迎來了一場特殊的演出,朝陽里社區志願者會員單位和平文化宮文藝小分隊給他們帶來了獨唱、古箏和古典戲法表演,京劇“和平杯”十大名票的崔曉雲還推掉商演,爲他們演唱了空城計選段。
這種名爲“一個人的春晚”的演出形式,是文藝小分隊爲社區特困、殘疾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養老院老人送去的特殊溫暖,即使觀衆只有一個人,他們也會精心演出。從2008年小分隊成立至今,已經演出近百場。
新興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徐慧蘭說,二十多年來,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始終堅持從羣衆需求出發,服務內容與形式不斷豐富創新,從最初的送煤、送菜、送爐具,到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同時也爲志願者量力而行、經常參與提供了多種選擇。
外來務工人員經常沒時間照顧子女,社區志願者就組織了“流動花朵”活動,每週都給外來務工子女教唱歌、畫畫,帶他們做遊戲,讓這些“流動花朵”也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磁石效應聚合志願服務
盧梅生的母親陳秀文是當年13個志願者發起人之一。盧梅生雖然身患腦血栓,61歲的他依然認領了小區的衛生保潔志願崗。在朝陽里社區,很多居民一家兩代、甚至三代人都成爲志願服務活動的參與者。
南開大學教授唐忠新說,朝陽里社區志願者來自普通百姓,倡導的是凡人善舉,志願服務的種子很容易在羣衆的心中深深紮根、發芽,不僅實現了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的常態化,還推動了社區志願服務代際傳承,接續發展。
1990年,天津醫科大學護理系學生集體加入了新興街志願者協會,成爲社區志願服務的重要力量之一,從科教宣傳、義務家教到康復訓練、電腦培訓,從查體義診到定期走訪老人,社區經常閃現着醫學生志願服務的身影。2002年10月以來,天津醫科大學5345名同學的血樣被載入中華骨髓庫,23名同學爲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7年來,在志願精神的引領帶動下,志願服務由最初的星星之火迅速擴展爲燎原之勢,和平區63個社區都成立了志願者組織和學雷鋒志願服務站,志願者也由13個人擴展到7.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