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生:我給鄉民們放電影
專題 天津 民生 論壇 文娛 體育 財經 地產 IT 汽車 時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遊戲 視頻
張文生:我給鄉民們放電影
  對於城市人來說,看場電影不是什麼難事,但對於農村地區的居民來說卻不那麼容易。能在家門口免費看電影,更是件開心的事兒。張文生是寧河縣七裏海鎮的一名電影放映員,他一個人管着30多個村莊的電影放映,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幹了35年,即便是在電影行業最不景氣的時期,他仍在暗夜中堅持着自己的光影夢想……

  午後灼熱的空氣還沒散去,59歲的電影放映員張文生開始了今天的工作。5點半,老張和照例準時出門,陪伴他的是一臺嶄新的數碼放映機、一幅4米長的幕布、2臺音箱,還有一柄燈頭碩大的手電筒。

  今晚的放映地點張文生選在了七裏海鎮小八畝坨村大隊前的一塊空地上,等村民們跳完舞,馬上就可以看電影了。選好支點後,老張和隊友開始拉繩搭幕,大幕兩側放好音箱,沒多久,一個小露天電影院的雛形就基本出來了。在距離熒幕8米的位置上,張文生小心翼翼地把數碼放映機架了起來。

  “今日放映《毛澤東的故事》、《開國大典》”,大喇叭叫醒了寂靜的小村莊,張文生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放映前的這個空擋,我們就用村裏的廣播開始放音樂。音樂一響,大家就知道電影要開始了,三三兩兩地圍過來了。”35年都是這樣,當銀幕的最後一角掛好,老張知道,這又將是一個快樂的夜晚。


大幕一拉 廣播一響 村民們自動圍了上來

看電影成了寧河百姓休閒時光的首選活動
35年不改初衷 設備變了放映員沒變

  夜幕降臨,小廣場上漆黑一片,只有放映機發出奇異的光束,大銀幕上投射出正指點江山的少年毛澤東。銀幕前是三五個好奇的孩子,身後是100多名專注觀影的老少村民,中間正襟危坐的張文生習慣性地弓起身子,雙手搭在雙膝上。現在不再有搭檔在一旁手搖發電機來發電,也不會出現膠片機經常發生的跳帶情況,但獨自放片的老張還是側對銀幕,盯住放映機上的電子顯示框和周圍的8個功能各異的按鈕不放。

  “我得看着,就怕突然停了。”數字機器的放映質量雖然比過去高了不少,卻有一點令老張不滿,中途若停止,20分鐘後播放影片的這個場次就會自動消失,“不僅政府買片惠民的錢白花了,更讓村民們失望。”

  過去的35年間,幾乎每一天,張文生都會重複這樣的動作。1981年,24歲的張文生參加寧河縣電影公司的招聘,成爲了一名電影放映員,就這樣,從小喜歡電影的張文生終於和他喜歡的事業在一起了。“很少跟家人一塊吃晚飯,工作時間基本上就是晚飯時間,除了節日和下雨才休息。不過村民們都很熱情,每次都給我們拿吃的、拿水喝。”

  “這個放映員我認識,經常來,上回剛來沒幾天,又連着來了兩個晚上。”村民趙懷金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在寧河縣七裏海鎮,大多數村民跟老張熟得像一家人似的,“他們很辛苦,到半夜裏才能回去,放的電影有農業養殖的、有生理衛生的、有宣傳環保的,還有一些槍戰片。村裏的老人們最愛看關於解放戰爭的電影,我最喜歡紀錄片。”

  張文生一直記得自己第一次放電影時的情景,上千個村民簇擁着他,等着銀幕亮起來。“我第一次放電影就是在旁邊的一個村,放的是《苦菜花》。那時候我才24歲,第一次給大夥放電影還是推着手推車裝機器。不過心裏挺激動,這個村放完大夥還追着我到下一個村去看。”打那以後,一部接一部的影片都通過張文生手推車上的放映機,來到了寧河縣的每一個村落。

  35年來,銀幕變了,長度從1.5米變作3米,再延展到現在的4米;音箱變了,從單聲道到多聲道立體聲;放映機變了,從上世紀70年代使用的8.75毫米膠片機到80年代的16毫米膠片機,再到現在的全數字化裝備;影片變了,從單一的科教片到城裏影城上映的商業大片……電影放映設備在逐漸更新,可熟悉張文生的鄉親們都說,放映員老張人沒變,只要答應了大夥來放電影,就是颳風下雨,他也會信守諾言。

  “每次放完,我們問放映員下次什麼時候來。他說到的都一定能做到。”村民徐長玉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


連續放映兩場電影 最晚半夜收工
在困境中堅守一線 迎來事業的“春天”

  其實,張文生的放映生涯在十幾年前曾經遇到不小的麻煩。2003年,寧河縣蘆臺大劇院改造完工後,將蘆臺影院、蘆臺百花影院、電影管理站三部門合併。由於制度的改革,原來負責電影放映費用的大隊不再出錢了,不僅電影放映沒了經費,老張也幾乎沒有了經濟來源,這也意味着,鄉親們再也看不到陪伴他們多年的露天電影了。

  張文生選擇了堅持,最困難的時候,連妻子都想不通。“我老婆當時就說別人都不幹了你還幹什麼,那會兒叫我自己出去做點小買賣。她覺得周圍的人做點生意挺賺錢,和當個放映員實實在在是有很大的差別”。

  2010年開始,寧河縣開展了農村電影“2131”工程放映工作,把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列入新農村文化建設,老張迎來了他的“春天”。他組建了一支28人的電影放映隊,承擔了寧河縣14個鄉鎮,282個行政村的電影放映工作,一年有3000多場的電影放映任務。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張文生在他的光影世界裏幹得更帶勁了。“每天必須擦拭機器,每天堅持寫工作日記,這個幕布一年要洗兩次。”

  現在,爲了擴大放映渠道,實現全縣“村村掛銀幕,人人看電影”的目標,張文生和同事們還採取電影“大篷車”形式,成爲天津市首個開展電影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工地、進企業、進廣場、進農家、進敬老院“九進”工程的放映隊,連續5年,被中宣部等4部委評選爲“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

  從手推車拉機器到汽車裝運,從膠片放映機到數碼放映設施,鄉親們看的影片從早年的黑白電影到現在的彩色大片,35年來,張文生已經習慣了在黑暗中與鄉親們一起分享人生的悲喜,電影是他們生活中共同的一部分。

  晚上10點半,老張收工時笑着對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說:“雖然是累了一點,雖然是出了一點汗,但是看到觀衆看完電影哈哈一笑,心裏覺得特別地高興,就是說咱乾的這工作值。”

記者手記
  在寧河,像張文生一樣的鄉村電影放映員一共有28名,無論風雨,他們都拉着放映設備一次次走村過莊,只爲了讓鄉親們不錯過任何一次與光影的相聚;無論是起是落,他們始終沒有放棄電影放映員這個職業,即使重複着單調的工作,卻依然執着樂觀。電影膠片早已不用了,但在張文生的小辦公室裏,老式放映機和膠片還堆積如山。我明白,這些膠片裏存放的不僅是影像,還記錄着他的青春和夢想。因爲堅持,所以精彩,因爲有了一個個像他這樣的鄉村電影放映員,最基層的老百姓纔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鄉村的夜晚纔不再寂寞。
掃描二維碼 觀看移動端
作品
 
“變形金剛”開啓創業夢:廢舊汽車改裝機器人
【追夢人生002期】老黨員張長啟義務指路20年
【追夢人生007期】“揹着父親去上學”的天津小夥兒劉偉
【追夢人生005期】全天候“最美醫生”鮑國瑞
 
掃一掃 關注北方網新聞客戶端 每天獲得新資訊
出品:北方網新聞中心
本期監製:劉雁軍
本期編輯:張璟
本期記者:李玓(見習)
本期攝影:李玓(見習)
 
 

Copyright (C) 2000-2015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