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來自中國民俗領域的知名專家齊聚北京民俗博物館,對剛剛引起軒然大波的“端午節事件”進行了研討,剛從韓國考察完“江陵端午祭”的“端午節保護”上書第一人烏丙安教授首次全面披露事件來龍去脈。與會專家表示,保護民俗文化應從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事件做起。
烏教授告訴記者,那個函是4月4日發的特急件,發給了文化部的領導。“4月2日我還在北京參加文化保護培訓,當時我們28個專家投票討論39個文化保護項目試點,我提議將端午節等節日保護作爲一個貼近民情的大項目申報,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也同意了,也一次性通過,可文化部在雲南宣佈批准的試點時,這個項目被拿掉了”。
烏教授表示,密切聯繫老百姓生活的一些文化遺產,應該優先保護起來。“在東北,一百塊錢一張票的二人轉有人去看,但你白送他崑曲票,他也不去看。”“我們這些年報民族文化遺產,還沒有眼睛向下,因爲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就是這些節日。一些即將失傳的或者要離開的老藝人也要優先。”
對於某省掀起的“端午節保衛戰”,烏教授認爲這個說法無知透頂。“非物質遺產和物質遺產是有區別的,非物質遺產有源有流,有共賞性,共享性,能本土化——你這裏有,但不禁止別人有。站起來拍胸脯跟別人打架是‘無知’,人家沒有說你不能紀念屈原呀”。
烏教授表示,媒體以“韓國叫端午祭,我們叫端午節”建議“不要誤會”。“這是遁詞,韓國的祭是一個儀式,但也是節日。另外在日本,節日就是祭,祭就是節,這個不用迴避。”
據悉,中國民俗學會將正式安家北京民俗博物館,朝陽區文委和北京民俗博物館將加大民俗保護,力爭在2008年前推出民俗基本陳列展。目前已有人生禮俗展、端午民俗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