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重慶、廣西等地警方連續破獲多起死灰復燃的非法傳銷案件,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傳銷參與人員中不少是在校大學生。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之驕子上當受騙、甚至自甘淪落而不自醒呢?也許,探析大學生“淪落傳銷”背後蘊涵的一些灰色背景比事件本身更值得人們深思。
“發財就是成功”——嚴重扭曲的成功觀和價值觀
從警方和工商部門披露的情況看,這些參加傳銷的大學生們從大一到大四都有,以大三、大四高年級學生爲多;他們的家境普遍不太富裕,而他們掉進陷阱的直接原因,無一例外地因爲一個“錢”字。
教育部法制辦公室主任孫霄兵說,社會上存在的“不當得利之心常有,勤勞致富之心常無”等現象對一些大學生影響很大,一夜暴富的期待成了這些學生的心理渴求。受這種心理影響,現在有些大學生不願意老老實實上學,存在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想法,加之缺乏社會經驗,很容易陷入騙局。
南開大學團委副書記王鳳指出,時下大學校園裏貧富懸殊較大,以物質財富來衡量成功與否的成功觀、價值觀和事業觀在學校成爲一種思潮。一些家境貧困的學生逃離貧窮心切,加之社會接觸面不廣,思想單純,很容易被傳銷網絡“洗腦”,從而上當受騙。
事實上,由於受到暴利的誘惑,甚至有些大學生被警方和工商部門解救後,仍然執迷不悟甚至有抗拒心理,認爲政府的查處斷了他們的“財路”。
“發財就是成功、有錢就是有價值,這些扭曲的成功觀和價值觀如果不及時扭轉,面對極具誘惑力的其他騙局,大學生們還可能上當受騙。”王鳳不無憂慮地說。
“就業壓力讓他們迷失”——癡迷傳銷折射一些大學生的社會不適應症
一些被騙和騙人的大學生們在分析自己的經歷時,都坦言自己無法把握畢業後的事業走向,“與其畢業就失業,還不如能抓一個發財機會就狠狠抓住再說,也好爲將來進行一些原始積累,起碼心裏會踏實一點。”
“在就業壓力面前,一些大學生迷失了!”北京科技大學學生處處長趙鋒認爲。
趙鋒說,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畢業後即使找到工作獲得的收入也往往達不到期望值,傳銷組織宣揚的“好工作”“高收入”利用了大學生求職心切、投機取巧心理,加上使用“轟炸式”洗腦灌輸、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將大學生的思維重新“格式化”了。
而諸多反饋信息表明,在就業壓力面前的迷失,折射出一些大學生很明顯的對社會不適應的症狀:他們嚮往成功卻又恐懼競爭,他們極端自我卻又極其脆弱,他們渴望財富卻不願意太辛苦去收穫……
“傳銷事件提醒我們,學校也需要反思大學生就業教育方面的缺位。”趙鋒說,“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學校不僅要千方百計爲學生就業創造外部條件,更要從思想上關心、幫助他們,努力爲他們解開已經很沉重的就業心結,尤其是那些家境貧困的學生,全方位地關心他們,使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挑戰、儘快適應社會。”
“他們失去了對法律的敬畏”——一些大學生存在法制觀念上的盲區
一些被傳銷迷惑的大學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並不忌諱自己成爲受害者後轉而騙同學、騙同鄉的事實,在他們看來這樣做最多算“不夠意思”而已,而且爲了挽回自己受到的經濟損失這樣做也是合理的,“反正大家都是騙來騙去,沒什麼過分的。”
“一些學生在整個事件中表現出的心態的確令人震驚,他們失去了對法律起碼的敬畏。”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韓大元指出。
法律專家認爲,在面對非法傳銷時,法制觀念在一些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大學生身上卻出現了令人費解的“事件性缺失”,也就是說基本的法律常識他們有,可一旦在處理具體事情時,卻無視法律的威嚴存在,根本無意識自己在違法。
專家指出,單純就傳銷這起事件來看,在高校及時給大學生們補上“傳銷非法”這一課,應該可以避免再陷傳銷的陷阱。但是,要杜絕大學生淪落傳銷的類似悲劇,就要求在更廣闊的大學教育領域內,全面夯實學生紮實的“法理”。
“大學裏的法制教育起碼要做到這麼一點,就是在一種新生事物出現後,即使國家法律、校規、校紀沒有明確規定,大學生自己也能獨立作出是非判斷,不去因爲經濟利益或其他因素驅動,做出一些不利於自己又侵犯別人的事情。”韓大元說。
“大學也要推行素質教育”——迷失背後的大學教育危機
大學生淪落傳銷事件引起了社會普遍的憂慮,一些大學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專家進一步指出,從傳銷事件暴露出的學生身上不完善的社會判斷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看,大學教育增加有針對性的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事實上,目前我國許多高校法律教育不夠系統,對社會公德教育不夠重視,對理想信念的教育已經空洞化,更談不上關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有針對性地引導教育大學生塑造完美人格了。
孫霄兵指出,針對當前社會環境的變化,大學教育部門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自律精神,學校要加強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學生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築起堅固的精神防線,抵禦各種非法組織、腐朽思想觀念、經濟利益的誘惑。
“原來傳銷離大學校園很遠,現在卻把目標對準了大學生。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大學生雖然接受了良好的知識訓練,但涉世未深,閱歷尚淺,思想單純,缺乏社會經驗,容易上當受騙。”王鳳說,“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對如何正確認識社會的複雜性、加強自我保護、防止上當受騙的教育比較少。”
大學目前鬆散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銷悲劇。據瞭解,有的大學生爲了傳銷曠課數月,甚至辦休學手續,而很多學校對此一無所知。高校普遍實行學分制後,課堂內外的活動從原來的“以班爲單位”組織管理變成現在的“同班不同學”。學生們各選各的課、各上各的課,學習和生活的自主性、自由度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溝通、聯繫相對減少,校園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減弱,一些學生被參與傳銷的同鄉、朋友拉下水,就是最初被傳銷組織所謂“親情管理”誘惑,以爲能找到心靈的慰藉。
“高校學生管理必須得到加強!”趙鋒說,“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應當儘量瞭解學生思想動向,重視離校學生的去向,及時發現學生問題並儘快解決,避免學生在一些錯誤的迷局中越陷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