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的中日關係是在“政冷經熱”的輿論喧囂中一路走過來的。
在政治方面,雖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於年末分別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第三國利用國際會議場合舉行了中日首腦會談,但由於靖國參拜障礙依舊,兩國政治關係並未出現人們期待的突破。
在經濟方面,隨着中國加深開放程度、擴大貿易範圍;隨着中國開展宏觀調控、經濟增長實現軟着陸;隨着日元匯率相對於人民幣不斷勁升;隨着日本即將終止對中ODA,中日經貿交流在絕對值上即使仍在擴大,但在相對的增長速度上卻有了放緩的趨勢,並呈現被趕超的現實。
在2004年,中日政治關係持續冷卻,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中日經濟關係的進一步加熱。學者分析指出:如果中日領導人再沒有果斷的政治決斷,不排除中日關係有從“政冷經熱”向“政冷經涼”轉化的可能。
一、日本企業面對原罪問題
野村資本市場高級研究員關志雄指出:中日經濟關係熱起來,從長遠着眼,將有利於中日改善政治關係;但從短期着眼,眼前的事實顯示,中日政治持續冷卻已經對中日經貿交流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面對中國民衆要求日本正視歷史的呼聲日高,日本企業揹負着歷史和民族情感上的原罪問題,在中國面臨的市場環境和社會壓力,與歐美企業完全不同,處於競爭劣勢。
有許多日本企業認識到了這種原罪不能迴避,因此熱心於搞社會貢獻,紛紛在中國投資教育設立獎學金,植樹造林搞綠化,希望能與中國社會搞好關係。但個別企業的努力解決不了問題,中日的民族情感和政治關係最終還是需要政治決斷來解決。
在2004年中國反日情緒不斷高漲的情況下,日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大幅下滑,中國的優秀人才不願給日企打工。據2004年中國人最嚮往的外企排名調查顯示:日企中排名最高的索尼僅列17位,2003年則排名11位;松下則由2003年的23位跌至2004年的32位;豐田更被排除在50位以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