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著名企業在中國人心目中地位下滑,當然與其用人方針、年功序列等有關,但與2004年中國反日的社會大氣候不無關係。日本中堅經營者團體經濟同友會代表幹事北城恪太郎公開表示,小泉首相參拜靖國已對日本企業的在華經營活動產生了惡劣影響。
中日政治關係冷卻,使不少重大的經濟交流項目付之流水。京滬高速鐵路是否採用日本新幹線,由於中國民間不滿日本對待歷史態度,反對聲浪高漲,中國政府遲遲未決。前幾年出現的東芝筆記本計算機事件、三菱帕傑羅事件、豐田陸上巡洋艦“霸道”廣告事件、JAL關西空港事件等,都醜化了日本企業形象“政冷”拖了“經熱”的後腿,可見一斑。
二、以貿易和投資爲主的中日經濟交流放緩
統計顯示,截至2003年,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2004年前三個季度的貿易統計顯示,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額居首位,中美貿易額居次,中日貿易額跌落到第三位。雖然中日貿易的絕對額在2004年有望衝擊1600億美元新高,但相對於中歐和中美貿易的增長速度,中日貿易明顯放緩。
中國駐日公使程永華在年末的一次聚會中指出:今年的中日貿易增長26%,但中國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增長率都超過30%。我們不希望“政冷”影響“經熱”。
從雙邊貿易來看,日本對中國的依存度不斷增加,日本對中出口額佔其總出口額的比例,從1999年的5.6%,上升爲2004年前三季的13%;日本從中國進口額佔其總進口額的比例,也從1999年的13.8%,擴大爲2004年前三季的20.5%;日中貿易總額佔日本進出口貿易的比例則從9.1%擴大爲16.3%。
另一方面,中國對日本的貿易依存度則連年下降,因爲中國在日本以外地區的貿易額增長更快。雖然目前日本仍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但日本佔中國進口市場份額已從1999年的20.4%下降爲2004年前三季的16.9%;日本佔中國出口市場份額也從16.6%下降至12.5%;中日貿易總額佔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也從18.4%下降爲14.7%。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日本的存在感日益淡薄。
在投資方面,2004年日本對中投資速度明顯放緩。據中國商業部發表的統計顯示,2004年1-9月,韓國對中國投資達52億美元,同比增長70%。與此相對照,2004年前三季,日本對中投資爲42億美元,同比僅增11.1%。韓國在歷史上第一次超過日本,成爲中國第三位的海外投資來源國。
從歷史上看,2002年韓國對中實際投資金額僅爲27億美元,日本爲42億美元;2003年,韓國達45億美元,日本達51億美元;2004年,韓國反超日本。由此可見,與日中經熱相比,韓中經濟交流更熱,呈跳躍式增長趨勢;日本對中投資反而顯得停滯不前,缺乏火爆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