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很多商家爲了搶佔商機,早早做好了準備。然而,城市快報雷霆暗訪小組採訪時發現,一些路邊小攤和黑糉子作坊的糉子最近銷售得十分火爆,那麼這些路邊小攤和黑糉子作坊的加工方式、衛生條件到底如何呢?
6月6日,暗訪小組根據知情人提供的線索,來到南開區西南角袁氏糉子店,來這裏買糉子的人有不少。店面上寫有“糉子,袁氏,湯圓”的字樣,記者注意到,出售的糉子有蜜棗、豆沙、肉等六七個品種,但這些糉子沒有任何包裝、標識。糉子店的總面積不超過30平方米,被隔爲銷售和加工兩個部分。
記者來到這家店10多平方米的加工作坊,這裏堆放着各種加工糉子的原料,4個女工正忙着趕製各種餡料的糉子,她們均沒穿工作服,沒戴工作帽。潮溼的加工作坊隨地散落着米粒和糉子葉,顯得非常擁擠,而且有股異味,不時有蒼蠅在屋內亂飛。女工們低着頭手不停地包糉子,包好的糉子被隨手放入旁邊的塑料筐中。
蒸煮糉子的地方離加工作坊有100多米,是露天作業。記者看到,一名男工人將從加工作坊端來的糉子倒入鐵鍋中蒸煮,然後將另一口鐵鍋中煮好的糉子撈起來放入塑料筐中,再端到前面出售。就這樣,袁氏糉子就“新鮮”出爐了。
隨後,記者將暗訪過程中看到的糉子生產情況,向工商南開分局萬德莊工商所進行了舉報。該所的執法人員立即前往袁氏糉子店進行檢查,並發現該店沒有工商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稅務登記證,屬於典型的“三無”黑糉子店。執法人員責令其立即停止生產,並責成老闆前往該所接受問詢和調查。
暗訪小組發現,本市很多路邊作坊製售的糉子均不合要求,甚至一些大企業和知名品牌的糉子也不符合標準。
相關連接
5月22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公佈了《國家糉子行業標準》。《標準》規定,糉子是指以糯米、黍米等穀類食物爲主要原料,以豆類、果仁、蜜餞、肉禽類、水產品等爲輔料,用糉葉或荷葉包紮,經水煮而成的製品。《標準》不僅要求糉子生產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各項衛生指標,還要求包裝上標明糉子品種名稱、糉子餡料的主要原料。糉子的外包裝需要貼上印有標準號SB/T10377的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