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論壇討論
“十一五”規劃解讀之一:濱海新區藍圖繪就
“十一五”規劃解讀之二:構建綜合交通體系
“十一五”規劃解讀之三:六區打造都市型工業
“十一五”規劃解讀之四:建立全民健身體系
北方網消息(記者常悅 攝影馬成):春節前夕,2006天津“兩會”隆重閉幕。會上審議通過了《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綱要》指出,未來五年,天津要高標準搞好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構建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爲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鎮和一般建制鎮組成的城鎮體系。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
完善空間佈局 武清——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是城市發展主軸
 |
| 天津“一軸兩帶三區”的市域佈局規劃圖(點擊可放大) |
未來五年,天津要完善城市空間佈局規劃,加快形成“一軸兩帶三區”的市域空間佈局結構。“一軸”指:“武清新城——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城市發展主軸;“兩帶”指:“寧河——漢沽新城——濱海新區核心區——大港新城”東部濱海發展帶和“薊縣新城——寶坻新城——中心城區——靜海新城”西部城鎮發展帶。“三區”指:北部薊縣山地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區、中部“七裏海——大黃堡窪”溼地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區、南部“團泊窪水庫——北大港水庫”溼地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區。
濱海新區要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海洋經濟發展帶、塘漢大三個生態城區佈局。規劃建設先進製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濱海化工區、濱海中心商務商業區、海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海濱休閒旅遊區等七個功能區。
中心城區要繼續優化功能佈局,建設海河經濟文化景觀帶和中心商務區、中心商業區等功能區,提升金融、商貿、科教、信息、文化、旅遊等服務功能。
外圍區縣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承接人口和教育科研功能轉移,建設生態圈,確保全市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建成地鐵二、三、九號線 開建五、六號線
|
| “十一五”期間,天津將建成地鐵二、三、九號線,開建五、六號線。該圖爲2005年底,地鐵一號線試通車時情景。 |
據天津市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全喜介紹,未來五年天津城建將有大發展。要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形成現代城市交通網絡。要建立以大運量軌道交通爲骨幹、常規公共汽車爲主體、出租汽車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爲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
未來五年繼續完善公共交通網絡。建成地鐵二、三、九號線和天津站交通樞紐,開工建設地鐵五、六號線,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130公里。建設220公里城市快速路網和355公里中心城區外圍快速路網。2010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積提高到12平方米。在中心城區建設一批現代化公交場站設施和大型停車場、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開闢公共汽車專用路和專用車道系統,建設公共汽車定位和電子顯示系統,發展節能環保型公交車。公交車由“十五”末的7822輛發展到13800輛,增長76.4%,萬人擁有量達15標臺。公共交通綜合分擔率達到34%。
李全喜說,繼地鐵一號線試通車後,經過積極策劃,地鐵二、三號線將於2006年開工,地鐵九號線也就是津濱輕軌的市內段,也將於2008年底或2009年初建成。地鐵2號線是天津市快速軌道交通網中的東西主幹線,西起中北鎮曹莊,東至李明莊,線路向東延伸至天津市濱海國際機場。連接了本市6個行政區,全長22.56公里,全線共設19座車站,其中地下站18座,地面站1座。曹莊設停車場,李明莊設車輛段。地鐵3號線是天津市快速軌道交通網中的東北—西南主幹線,從小澱至華苑,全長29.506公里,全線共設22座車站,其中地下站17座,高架站4座,地面站1座。小澱設停車場,華苑設車輛段。
9.24萬戶困難家庭直接受益住房保障體系
|
| “十一五”本市將有9.24萬戶困難家庭直接受益住房保障體系。該圖爲2005年底,首批住戶領到經濟適用房鑰匙時情景。 |
天津市國土房管局局長吳延龍在接受採訪時說,未來5年,本市將進一步完善社會住房保障服務體系,逐步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屆時將有9.24萬戶住房困難家庭直接受益,與“十五”時期相比增長一倍以上。爲此本市將提供約4000多公頃經營性用地,發揮土地對房地產市場調控作用。將以支持新家園建設爲重點,增加普通住房用地供應量,穩定房屋交易價格,滿足羣衆改善住房需求。“十一五”末期預計本市人均住房面積將比“十五”末期提高28%。本市還將加大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力度,新增物業管理面積要達到1.6億平方米。加大直管公房維修力度,要解決歷史遺留的40萬住戶未發產權證問題。
未來五年,本市還將加大對閒置土地處置力度和房地產市場監管力度,規範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行爲,提升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運行質量。經營性土地全部推向市場以“招、拍、掛”的方式出讓,增強土地市場透明度和公平度,營造良好的競爭和交易環境。
專題:天津解決拆遷困難戶住房難題
2010年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和集中供熱率均達到90%
|
| “十一五”本市將建設雙林污水處理廠等一批污水處理設施。該圖爲“十五”期間新建的咸陽路污水處理廠。 |
未來5年,本市將建成津濱水廠,改擴建一批老水廠,新建供水管道1900公里,改造舊供水管道1600公里。結合液化天然氣工程,新建燃氣高中壓及低壓庭院管道4100公里,改造舊燃氣管網1900公里。加快排水空白區管網建設,新建排水管網800公里,改造2000公里,建設雙林污水處理廠等一批污水處理設施,2010年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0%。建成一批再生水廠,鋪設再生水管網1200公里,基本形成中心城區再生水供給網絡。建設一批污泥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950立方米。建設貫莊等一批垃圾處理設施,繼續提高垃圾處理率。
以熱電聯產爲主體,建成東北郊熱電廠、楊柳青熱電廠等新建、擴建工程。新增供熱能力6000萬平方米,2010年中心城區集中供熱率達到90%,各區縣城區集中供熱率達到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