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穿行在漢字王國中的智者遠去了,撇下他鐘愛的文字,作永遠的告別。
料峭的寒風傳播着他漸漸彌散的體溫,在遠方以遠,依稀可見他的淳厚笑容,依稀可辨他的單薄身影。
在書籍中,在報紙上,在鍵盤的敲擊中,在火熱的生活裏……今夜,漢字表情凝重,在風中肅立。
懷念無聲。
今夜,這個爲漢字傾注畢生心血的人———漢字用自身來表達對他的思念。
編者
2006年2月13日夜
人物小傳
中學時代的王選
王選,我國著名計算機應用專家,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技術負責人。祖籍江蘇無錫。1937年2月生於上海,2006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教師,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教師,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教授,1992、1994年先後被選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任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爲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任中國國際經濟合作促進會理事長,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專利保護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1986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首屆畢昇獎、首屆森澤信夫獎,1990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1991年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特等獎,1993年獲全國教育戰線勞動模範稱號、人民教師獎章,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獎,2000年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光榮稱號,2002年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先後三次被評爲北京市勞動模範。
成果解讀
王選院士畢生致力於文字、圖形、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被稱爲我國“當代畢昇”。自1975年開始,他組織並進行了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1958—1974年,他主要從事計算機邏輯設計、體系結構和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與同事共同完成了DJS21機ALGOL60編譯系統,並得到推廣應用。1975年起主持照排系統的研製。針對精密漢字字形信息量大的問題,他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和高速復原方法,使字形信息的總體壓縮率高達500:1,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參數)來描述筆畫的寬度、拐角形狀等特徵,以保證字形變化後的筆畫勻稱和寬度一致,這項技術獲得了歐洲EP0095536專利。1975—1991年,他負責華光Ⅰ、Ⅱ、Ⅲ、Ⅳ和方正91電子出版系統的核心硬件——柵格圖像處理器的研製。他設計的專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復原算法,顯著改善了系統的性能價格比。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獲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獎、第1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1989年中國十大專利發明創造金獎等十餘項國內外大獎,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爲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爲“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引發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之後,他又相繼提出並領導研製了大屏幕中文報紙編排系統、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統、遠程傳版技術和新聞採編流程管理系統等。這些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得到迅速的推廣應用,使中國報業技術和應用水平處於世界最前列。
王選院士是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先驅者。從1981年開始,他便致力於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統從1985年起成爲商品,在市場上廣泛推廣。1988年後,他作爲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提出“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闖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使得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佔領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
王選院士的主要著述包括:《軟件設計方法》、《王選文集》、《王選談信息產業》等。
王選話語小輯
●要想做好學問,先要做個好人。什麼叫好人?季羨林先生說,“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是好人”。我覺得可以再降低一點:“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就是好人。”認識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團隊,千方百計地爲優秀的年輕人創造條件,使他們脫穎而出,是我能夠獲得最高科技獎的原因之一。
●我有種想法,越是古老、成熟的學科,越是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越難取得新的突破;而新興學科往往代表着未來,越不成熟,留給人們的創造空間就越廣闊。
●發展計算技術不但是國際潮流,也是國家的需要。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很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在計算機領域內,只出點子、從來不動手實現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個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個實現者,這似乎是一規律。
●有些高科技研究項目不可能馬上產生效益,也不應該以是否有效益作爲衡量成果的唯一標誌,但應該講究成果的獨創性和新穎性,講究成果是否被別人引用或是否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了有價值的工作。
●當時我想到一句話,美國的巨型機之父克雷說過,當他提出一個新的構思時,人們常常說“Can't do”(做不成),對這種懷疑的最好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做)。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示,並且在以後的十幾年中始終鼓舞着我。
●從事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愉快的享受。
●法國作家莫泊桑有一個座右銘:“一個獻身科學的人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這也是我的座右銘……一個人要想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夠享受的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樂趣。
●小時候起,我們就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教育,對於一個正處於興旺時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則要警惕“成功是失敗之母”:今天的巨大成功中常常隱藏着潛在危機,也即未來的“失敗之母”。
●我也有一句話形容自己:“我是一個曾經作出過貢獻,今天高峯已過,趕不上新技術發展的計算機專家。”
●中國古代講究“立大志者要修身”,提倡律己和寬容。“小不忍則亂大謀”、“宰相肚裏能撐船”、“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等古代名言今天仍有價值。在中國的國情下,一個集體能否形成團隊精神,往往與該集體的領導人的品質有很大關係。
●中國古代有句話,上士忘名,將名利徹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來;下士竊名,自己不行就竊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爲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會爲了立名而去竊名。
王選在查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輸出的報紙膠片。
1953年暑假,子女們與父母團聚上海(後排右二爲王選)。
1985年5月6日,原國家經委在新華社主持召開“華光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鑑定會。王選在會上發言。
1996年11月6日,王選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